推进扶贫和城乡共建工作
李世新
本溪满族自治县高官镇泥塔村是一个偏僻分散型的贫困山村,共有村民321户980人,全村占地总面积18403亩,主要以玉米、水稻、大豆、粮食作物为主。年收入在12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21人,社会救济人口23人,各方面的条件比较差,是市级贫困村。2000年市人大机关与泥塔村结成扶贫和共建对子,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人大机关的大力帮扶,到2009年底该村基本实现了脱贫。 一、领导重视加强组织,扎实开展帮扶 2000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历届领导班子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帮助解决农民群众实际生活困难、促进农村整体文明水平提高为重点,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推动农村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着力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上下功夫,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强力推进,确保城乡共建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市人大常委会对扶贫和城乡共建工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对这项工作多次提出指导意见,并确定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总负责,秘书长专门负责,市人大机关党委、办公厅为具体承办部门,选派专职人员作为联络员,承担与城乡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共建村的具体联系工作,并承担扶贫和城乡共建工作计划的起草和总结。做到领导常去、干部常在、工作常抓。建立健全领导包建责任制,明确了扶贫和城乡共建目标,落实了责任,做到有组织、有领导、有落实,明确了责任人,有效地保证了扶贫和城乡共建工作深入开展。主要从切实加强农村党的建设。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结合村“两委”班子换届后的实际,切实加强村级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扶贫和城乡共建工作。要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努力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继续与共建村围绕治理环境、改善条件、加强民主等方面开展活动,全面实现共建目标。 二、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进行帮扶 市人大机关在扶贫和城乡共建活动中,以自身人才、文化、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加强与共建村的沟通、交流,围绕建设营造良好风气、稳定社会治安、改善环境条件、方便群众生活、活跃农村文化为主题,着重在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功夫。生活上扶贫、精神上扶志、智力上扶学、工作上扶业、发展上扶技,不断丰富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满足农民的文体需求,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的健康素质。 1、扶贫要先扶志。为了激发贫困村干部群众的斗志,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我们及时组织该村党员干部走出去、请进来,到外地参观学习致富经验,拓宽思路和视野。还就如何发展泥塔村经济展开了大讨论,为发展该村的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2、扶贫要先扶村集体。只要先把村集体经济搞上去,才能带动村民致富。经过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的努力,为泥塔村争取到辽宁省农行的低息扶贫贷款50万元,建成一个圈养400余只绒山羊的养殖基地,年收入可达5万元左右。该村位于太子河边,有充足的水源,根据这一有利条件,市人大机关又拿7000多元为村里无偿提供速生快杨7000多株,这个树种的特点是成本低、生长周期短、见效非常快,仅此一项,就为村里增加收入4万元左右。 3、扶贫帮困、教育先行。泥塔小学是60年代建的平房,现如今已成为危房,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在调研中发现后,积极协调教育局出资4万元改造泥塔小学,经过1个月的紧张施工,泥塔小学窗明几净,焕然一新。市人大机关拿出一部分好的桌椅及几百册图书送给了他们,改善了泥塔小学的教学环境。 三、动真情,办实事,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 泥塔村五组位于太子河南岸,村民常年靠罢渡出行,经常有落水、伤亡事故发生,村里的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地限制。市人大机关于2004年分别与市移动通讯公司、交通局等多家单位协调,投入资金近30万元,为该村建立一座漫水桥,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2005年8月的那场特大洪水将桥冲毁。灾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高福玉等领导到该村调研时,村民迫切希望人大再一次出面帮助村民解决出行难问题。市人大机关急村民之所急,于2006年初,机关自身出资5万元,又协调相关单位出资13万元,劈山开崖330米,动用土石方3万余立方米,修建了一条总长3.24公里、宽5米的砂石路,彻底解决了泥塔村五组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协调市移动通讯公司给村里送去两台微型面包车,解决了交通难的问题;针对泥塔村村民有线电视频道少,信息资源缺少,市人大又拿出2万元为村民有线电视进行加密,使电视频道由原来的十几个到现在三十多个频道,丰富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又增加了致富信息的渠道;由于偏岭镇维修河坝护堤费用缺口较大,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经过找省河务局领导争取,到位资金100万元,为偏岭镇解决了实际困难;结合农村缺医少药的具体情况,积极协调医院医生到村里义诊,她们带着血压计、心脑电图等设备,为50余人进行了检查,并把价值1000多元的药品免费分发给农民,为农民送去了温暖。 2002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程盛中等领导到该村调研时,村民希望人大帮助村民解决粮食增产问题。针对泥塔村旱田多、水田少、旱田产量少、质量低等特点,经过人大常委会领导研究决定,拿出6万元资金,为村民旱田改水田120亩,打了一眼深水井,旱田改水田后,由原来旱田亩产600多斤玉米变成现在水田亩产1000多斤水稻。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村里水田少、粮食收益低的状况。2008年初,市人大机关投入资金3万元,并协调有关部门解决水泥20吨,钢筋1吨用于新建村部和村卫生院的基础建设,经过3个月的紧张施工,崭新的村部和村卫生院竣工并投入使用。2009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长愉亲自到泥塔村实地了解情况,并会同交通部门负责同志对泥塔村村部与本村五组之间2.7公里路面摊铺事宜进行测查,对所需投入的50万元资金进行协调解决,促成市交通局从省交通厅争取资金45万元,并对尚存的5万元资金缺口做进一步的协调,市人大机关在资金紧张情况下,出资2万元。目前2.7公里路面摊铺任务已经完成并正式通车。2009年5月,市人大协调交通部门争取到水泥10吨(价值3500元)、篮球架子两个(价值5000元),送给扶贫村,帮助扶贫村建4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一处,活跃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使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面貌有所改变。2009年9月,市人大协调交通部门争取到水泥70吨(价值24500元),协调水务局投入资金3万元,帮助扶贫村3-4组小流域治理修护堤墙、路各一千延长余米。 10多年来,历届常委会主要领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要求为指导,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亲自带队,共下村、镇帮扶20多队次、140多人次,其中副局以上领导干部下村、镇达80余人次。共无偿提供帮扶资金和协调资金289万多元。塔村人均收入由过去不足1500元,增加到现在4600元,农民收入翻了近三番,集体经济有所增强,泥塔村经过扶贫和城乡共建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经济有了大发展,村容村貌也有了很大改观,村民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社会治安更加稳定,班子建设更加牢固,未来的泥塔村必将会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
来源:《本溪人大》2010年第七期 编辑:白武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