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新区企业投达产及生产经营情况的调查报告
市人大财经委
为推动高新区投达产企业的健康发展,加快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程,7月2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福泰带队深入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高新区企业投达产及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调研。调研中,听取了高新区管委会关于企业投达产情况的汇报,与10户药业企业进行了座谈,实地查看了4户投产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就进一步推动投达产企业快速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现将调查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新区投达产企业基本情况 2013年以来,高新区管委会紧紧围绕“实现四个规模”的总体目标全力推进药都建设,在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建设以及产、学、研相结合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效。医药投产企业户数持续增加,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 一是推进企业投达产工作卓有成效。高新区管委会在推进高新区企业投达产及生产经营过程中,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努力增强服务工作质量,帮助企业在工业技改、企业并购、金融融资、拓展销路、争取资金等方面做了大量组织沟通协调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投达产企业生产能力,企业规模增大,综合实力增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截至目前,高新区规上企业已达107户,其中投产的医药生产企业59户,占全部规上投产企业的55%。 二是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205亿元,同比增长36.2%;工业增加值完成63.07亿元,同比增长21.45%。其中医药业完成工业产值162.54亿元,同比增长54.4%;工业增加值完成50.2亿元,同比增长31%;医药业实现销售收入249.34亿元,同比增长23.33%,其中医药生产企业为163.24亿元,销售物流为29.9亿元,研发机构为0.2亿元,区外药业生产及中药材种植为56亿元。预计2014年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116.8亿元,同比增长28.5%;工业增加值完成34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医药业完成工业产值99亿元,同比增长45%;工业增加值完成28亿元,同比增长23%,医药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9亿元,同比增长45%;物流销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 三是企业经营效益初步显现。2013年,高新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11.6亿元,实现税收12.6亿元。其中医药业生产企业实现利润8.96亿元,实现税收8.99亿元,利润和税收占比分别为77.24%和71.34%。预计2014年1-6月份,药业生产企业实现利润7亿元,占规上企业实现利润的比重为90.1%,实现税收5.65亿元,占规上企业实现税收的比重为84.57%。 四是部分企业产品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高新区部分药企、医疗器械产品市场份额较大、科技含量高、销售前景好,保证了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盈利水平。辽宁爱尔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光通讯陶瓷套管占全国产品销售份额的50%,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一。本溪恒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前列地尔注射液为国内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主打品种,单品销售收入超亿元以上。沈阳药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国家创新药抗癌中药注射剂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辽宁迈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免疫细胞生物治疗技术、辽宁开普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生产的核磁共振设备产品技术均为全国领先水平。 五是企业用工人数不断增长。高新区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市就业市场以及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对促进我市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截至目前,高新区各类企业用工人数已达13719人,其中药业企业用工人数为7104人,占总用工人数的51.78%。 二、当前高新区投达产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医药业企业规模偏小。在59户规模以上药业投产企业中,投资规模在3亿元以上的项目仅有10户,最大的修正制药也只有4.5亿。投资规模在3亿元与1亿元之间项目有38户,1亿元以下的11户。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盈利水平偏低,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总的看,生物医药产业缺乏超5亿元,甚至10亿元以上大项目企业的有力支撑,致使医药产业总体规模发展速度短时间内增长缓慢。 二是生物医药企业占比低。在高新区全部59户规上医药企业中,真正属于生物技术制药企业仅为5户,占医药企业户数的8.5%,占全部规上企业户数的4.7%。由于高新区目前医药企业主要为化学制药、医疗器械、保健品生产企业,加上几十户非药企业的存在,必然影响高新区土地、财力和人员等生产要素向生物医药产业的集中,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定制约作用。 三是药业企业产品总体竞争力不强。目前,高新区医药类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中,国家一、二、三类新药,创新药等品种不是很多,单品销售上亿元的品种鲜见,虽然部分产品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市场总体竞争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销售盈利水平。此外,由于医药产品进入市场销售要完成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的认证审批,加之迁移手续办理、新产品定价、进入各类医药目录都十分困难,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产品市场的快速拓展,已成为新投产企业目前发展的最大难题。 四是各项资金支持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有企业反映,市政府相关部门资金支持政策没有得到落实,有些专项扶持资金、借贷贴息资金、税收返还资金没有及时拨付到位,不仅对企业发展不利,而且对政府及相关部门诚信形象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五是城市配套服务功能有待完善。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职工住宿、区域内交通、餐饮、文化娱乐设施不足,服务功能不配套,给入驻企业人员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不便,直接影响了企业招工困难,招到的员工难以长期留下。 三、对进一步加快高新区投达产企业发展的建议 1、全力推进医药产业规模快速壮大。市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及相关部门要坚定信心,统一思想,充分发扬“药都精神”,全力推进医药企业投产、达产。当前,推进企业投产、达产是高新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面临的任务和责任都很重大。因此,我们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招商引资要与推动入驻项目投产、达产并重,在推进项目投产、达产方面,要树立“以短养长、以快带慢”的理念,因厂施策、一厂一策,推动短平快项目快速投达产,带动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要积极支持帮助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做好各板块上市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好有并购整合意向企业的并购整合服务工作。通过总部引进、企业上市、并购重组等方式,迅速扩大医药企业规模,推进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2、注重提升高新区生物医药新兴产业特征。打造“中国药都”必须努力提高生物医药企业对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带动作用。目前,高新区规上企业中,化学制药、医疗器械、保健品生产以及非药企业合计占比达到90%以上,真正属于生物技术制药产业范畴的企业数量较少,高新区新兴产业特征明显不足。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推进力度,在继续引进各类生物医药项目的同时,切实帮助支持现有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优先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发展,逐步调整高新区医药产业结构,降低非药企业比重,发挥生物医药产业的示范作用,带动高新区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3、大力提高产品市场开发和竞争能力。要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好产品迁移、新产品定价、进入医保目录难等实际问题,做好国家及省相关部门审批认证等的沟通协调,加快市场拓展,提高产品市场开发能力。要鼓励和支持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利用高新区研发平台和各大高校的研发成果,加快新产品的创新和研制。认真做好企业产品升级、后续研发、品种储备等工作,努力打造出一批单品销售过亿元的医药品种,用科技水平领先、经济附加值高的产品占领销售市场,不断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认真兑现各项企业支持政策。市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及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当初对企业承诺的各项支持政策,给予认真落实和兑现。尤其在企业资金支持方面,对企业专项扶持资金、贷款贴息以及退税返还等政策更应及时落实到位。对属于上级拨付不及时的要安排专人负责沟通落实,保证资金尽快拨付到位。同时要关注其他地区关于企业支持政策的制定情况,结合高新区实际对支持企业政策进行及时调整充实,为企业发展创造出更加完善的政策支持环境。 5、加快完善城市配套服务设施功能。要切实关注企业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解决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要搞好城市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合理布局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场所,加大服务设施投入,支持服务业发展,满足入驻企业员工生活需要。要加强高新区域内交通秩序监管力度,保障交通秩序通畅、安全。应研究增设区域内小型客车公交线路,方便药都企业职工日常出行。加快职工住宅小区建设进度,严格组织实施,保证工程质量,力争工程早日竣工入住。进一步改善企业周边工作生活环境,努力解除企业员工生产生活的后顾之忧。 6、建立企业与高校技能人才培训对接机制。要组织协调高新区医药企业与各高校进行对接,建立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培训机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求与高校洽谈各类专业毕业生招工计划,高校根据企业需求计划情况,为企业定向培养各门类毕业生源。同时,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安排学生进入企业提供的专业性实习培训场所,帮助学生增强专业技能,提高择业竞争力。这样既可以满足企业专业技能人才的需要,又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使校企形成良性循环,互惠双赢。
编辑:李斌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