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与报告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2-21 10:04:22 浏览次数: 【字体:

 

刘树山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本溪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近,我们就本溪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听取政府综合部门的情况汇报,考察了部分产业项目和相关企业,召开了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认真分析了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查找了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探讨了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应采取的措施,并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一步结构调整的方向及重点工作,提出了我们的意见和建议。

        一、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始终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线,全力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成效突出。截止到2010年末,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0.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36.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81.0亿元。三次产业比由“十五”末期的6.4:59.2:34.4调整为5.04:62.30:32.66,第一产业占比继续下降,距“十二五”末一产占比调整为5%的目标只差0.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有所提高,显示了工业的强劲增长势头。2010年,冶金支柱产业附加值产品比重显著提升,钢铁深加工产业、装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了48.3%48.3%32.5%;第三产业占比总规模显著增长,新兴服务业占三产的比重逐年增加,金融业增加值在“十一五”期间增长了2.9个百分点,租赁和商贸服务业增长了3.7个百分点。今年1-9月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45亿元,同比增长15%,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19.3亿、492.4亿、234亿。

        几年来,政府及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工作,使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有了很大进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市三次产业“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冶金支柱产业质量效益同步提高,进一步巩固了以工业为主的产业主导地位。2010年,本钢、北钢成功实现重组,已形成年产2000万吨优质钢材生产能力,基本完成了千万吨精品板材基地建设目标。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及现代化工艺装备的配套上马,使新本钢不仅优化了产业结构,同时,使企业主要技术装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主导产业出口量已位居全国第一,冷轧汽车板销售量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二,新本钢再次跻身国内钢铁企业前茅,进一步壮大了冶金支柱产业在我市工业中的主导作用。

       (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作用明显加强。围绕“三都五城”建设目标,强力推进“沈本一体化”,实现生物医药、钢铁深加工和旅游三大接续产业的集群化,极大地推动了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生物医药产业迅猛发展壮大。到今年上半年,全市医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已由“十一五”末的28户上升为42户,对全市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到13.2%,同比增长165.9%。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被科技部评为国家级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已经有修正药业、天士力等十几家全国知名大型医药企业入驻,累计入驻项目由2010年末的204个上升为221个,其中生产类项目135个,研发机构37个,有30家企业投产,一个集产、学、研一体的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钢铁深加工产业得到不断发展,建立了桥北、东风湖两个钢铁深加工产业园区,主要依赖本钢的初级产品资源,引进精细加工,延长钢铁产品的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2011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由5.35%上升到19.78%。生物医药、钢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壮大,使工业内部结构得到了进一步调整,冶金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的全市占比已由2010年末的77.83%下降到20116月末的63.9%,冶金产业一业独大的局面得到一定改变。

       (三)现代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了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市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优势产业不断扩大,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竞相发展,服务业规模不断提高。截止20116月末,全市拥有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188家,其中,现代服务业企业达到135家,比上年增加36家,占全市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总数的71.8%,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推动本溪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实现154亿元,同比增长14.7%,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1.8%。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显著拉动了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房地产业“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07.0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142.3亿元,增长2.2倍。商品房销售额累计达219.1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166.1亿元,增长3.1倍。因此拉动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18.1亿元,增加到2010281.0亿元,增长1.4倍,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32.7%

       (四)投资规模显著扩大,为“十二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十一五”时期,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呈高速增长态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30.1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0倍,年均增长25.9%,创造出了本溪市固定资产投资历史上的新高。项目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有主导地位。项目投资累计完成1065.2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倍,年均增长27.5%。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也得到进一步改善。第一、二、三次产业累计投资分别为45.6亿元、744.7亿元、539.8亿元,比“十五”末分别增长1.5倍、1.5倍和4.3倍。服务产业投资量的大幅增长,突出体现在房地产业投资开发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方面。

        二、我市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我市产业结构调整虽然有了很大的进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克服和解决,必将制约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和发展。

       (一)经济支撑点单一的格局未能得到根本扭转。尽管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改变冶金支柱产业一业独大的局面,但是以传统资源型产业为主的相对单一的产业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多元化的产业格局仍未形成,新兴产业的规模和产出能力还没有形成全市经济高速增长的新支点,冶金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仍然占到60%以上,全市经济的兴衰还未真正摆脱对其的依赖。

       (二)产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长期以来,我市将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政府公共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最直接的手段,使固定资产投资迅速转化为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今年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7.9亿元,同比增长31.8%GDP同比增长14.3%。但同时期的消费指数仅增长4.74%,消费能力明显不足。采取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发展模式,单一地通过对资源环境的索取促进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起到明显制约作用。城乡结构性矛盾直接导致了县域经济和城区经济无论从增长速度、发展规模、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状况在短时期内还很难彻底消除,必然影响到产业的不断升级和优化。

       (三)工业经济总量规模不够。政府及相关部门虽然大力推进了工业重大项目建设,但投产的很多项目没有按期达产达效,产能没有得到完全释放,很多企业未进入规模企业,难以形成对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支撑。今年上半年,新、续建项目中产业类项目占比不大,10亿元以上的项目少,食品加工、矿石开采、农副产品生产类总体规模较小,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拉动。

       (四)新兴产业接续能力尚未形成。截止今年6月末,医药产业落地项目数量可观,但一些企业距达产达效需一定的过程。钢铁深加工产业项目受制于用地指标、融资困难等因素,在短期内的收益还不明显。旅游产业项目在谈的多、开工的少。重点推进的钢铁深加工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19.7%。医药产业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GDP3.84%。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没有真正形成。

       (五)科技创新能力还很薄弱。创新意识不强,应用研究还比较薄弱,科技创新投入强度较低,科技创新活动的覆盖面较小,企业研发机构较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三种类型研究层次较低,都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壮大。

        三、加快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对当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快速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为了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科学发展,就必须牢牢把握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全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一)必须把产业结构调整,做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抓紧抓实。产业结构调整做为产业发展的永恒命题,必须时刻提上经济工作的重要日程。我们应清醒认识到当前所面临的严峻经济形势,充分认识产业结构调整对产业发展、产业集群的形成,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核心。为此,我们必须以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奋发有为的发展激情,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纲要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结合实际,统筹协调,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真正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才能收到预期的成效。

       (二)继续做强做优新本钢,确保我市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本钢为本溪所做的贡献是地方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可以说是本钢支撑了本溪的兴衰。产业结构调整对于本钢而言关键是产业的升级和优化。为此,继续坚持服务本钢、全力支持本钢的发展战略,帮助本钢解决生产、技改等环节的困难和问题,支持本钢以三冷轧、四冷轧、硅钢生产线等技术改造和重点项目的推进,不仅对本钢成为产能超2000万吨、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的特大现代化钢铁企业和全国精品钢材基地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保证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三)全面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实现城市多元产业支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全力推进生物医药、钢铁深加工及旅游三大接续产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壮大,这是解决我市产业单一的必由之路。要以“沈本一体化”、沈溪新城、太子河新城为主的城市建设,牵动房地产业的更快发展。要以冰葡萄酒为领军的食品饮品业、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为载体的高技术产业和辽东民俗、历史、宗教、红色、民族为特色的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只有实现两到三个产业对一个城市的支撑,才能真正扭转我市对冶金支柱产业的完全依赖。

       (四)大力推进重大产业类项目的招商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冶金支柱产业、生物医药、钢铁深加工和旅游产业,研究制定更加完善和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努力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广泛吸引境内外投资者来溪投资,将是“十二五”期间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关键。要充分利用我市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围绕打造中国药都、钢铁之都及枫叶之都的理念,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以此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优化升级。

       (五)加快落地重大项目的投产达效,夯实产业结构调整基础。“十一五”期间,一批重大项目没有按计划实现投产达效,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总量的增长。扎实推进落地重大项目的投产达效,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制,着力推进500个投资在亿元以上的重点工业投资项目。抓好项目建设条件的落实工作。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争取国家、省财政专项资金对重点项目的支持,进一步引导金融部门加大对项目的贷款投放力度。

       (六)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要充分利用新本钢先进的技术、装备优势,不断提高产业的创新研发能力,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我市高新区国家医药研发平台的优势,全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抢占国内外产业发展高地。要大力推进绿色食品生产、现代服务业以及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要在观念上增强创新意识,提升科技竞争力。在政策上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科技自主创新环境,加快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技成果转化,发挥我市产业优势,实现创新领域的新突破。

(七)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大力支持,保证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优化。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国家和省的支持。我市高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和省政府的全力支持。各级政府要继续争取国家、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人才、招商、用地、融资等方面继续给予我市生物医药、钢铁深加工、旅游等各产业的大力支持,这是实现地方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升级的重要保证。

 

 编辑:白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