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与报告

坚持又好又快 实现良好开局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9-05 19:19:25 浏览次数: 【字体: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做好各项经济工作,对 “十二五” 实现良好开局乃至全面完成各项规划目标至关重要。为了深入了解全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准确分析查找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全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全面完成“十二五”开局之年各项目标任务,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对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推进、财税收入、三大产业集群建设等进行了调研,并于4月中旬召开了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会上,听取了市发改委、经信委、国税局、地税局、财政局、统计局、人民银行本溪中心支行等部门关于我市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汇报,对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对进一步做好经济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十届十次全会和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发展目标,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统筹做好各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财税收入创历史最好水平。药都、钢铁深加工产业园区内一批落地产业项目加快建设步伐,加速了项目产能的释放;桥北园区12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开工建设将为招商项目落地提供有效保障;太子河新城佳兆业水岸新都、绿地中央广场、富虹二期三期、药都保障性住房等项目开工建设扩大了房地产投资规模,助推了新城建设;北地跨线桥开工建设将进一步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拉动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本钢北营公司高炉改造、污水处理改造、本钢硅钢产品的研制开发等一批工业技改项目的顺利开展,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广发银行、浦发银行等一批金融机构落户本溪,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融资平台;后塔铁矿开工建设和台沟铁矿勘探的顺利进行,将有力地提升全市经济总量;生物医药、钢铁深加工、旅游、房地产等一批招商项目的签约,将为本溪经济持续发展增强后劲。一季度,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3.3亿元,同比增长11.5%,保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6.07亿元,同比增长14.44%,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效益有所改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8亿元,同比增长44.8%,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创历史新高;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4亿元,同比增长30.9%,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实现4945元,同比增长9.8%,农民现金收入3469元,增长18.8%,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稳步增加。总体上看,我市“十二五”经济发展开局良好,基本实现首季“开门红”。

但也应该看到,在一季度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重点工业企业增长低速缓慢,生铁、粗钢、钢材等主要产品产量分别下降6.08%7.04%9.89%,水泥产量同比仅增长0.61%;二是重大项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撑力度小,10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只有10%,新开工项目仅有67个,同比减少33.7%;三是税收质量不高,重点企业原材料价格涨幅远远高于产成品价格涨幅,导致增值税、所得税等主要税种收入下降,财政收入任务艰巨;四是信贷投放规模受政策影响较大,国家宏观调控导致银行票据业务规模大幅下降,今年四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流动性,给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带来较大影响。上述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确保各项经济指标实现“双过半”、进而完成全年各项任务目标,是实现市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的“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的基础。为此,财经委员会提出如下建议:

1、正确认识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当前,我市的经济总量还不大,GDP仅占全省4246.2亿元的5.26%,且经济支撑点单一,拉动经济发展的大项目不多,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尚未显现。我们面临的形势更是充满挑战:全省、全国乃至世界发展不断呈现新趋势、新变化,使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家为抑制通货膨胀采取的一系列宏观政策使我市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省内各市竞相发展,从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看,我市GDP、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一些指标绝对值和增幅处于全省后列,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的竞争态势。因此,我们要认清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不能满足于所取得的进展,要准确把握各种机遇,以知难而进的勇气直面困难,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弘扬药都精神,坚定发展的信心,发扬坚韧实干的工作作风,坚持创新发展的方式方法,努力争取一流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2、抓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运行,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工业是本溪的强市之本,也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继续举全市之力支持新本钢的发展,推动本钢加大对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的投入,促进钢铁产品升级换代,促进新本钢增加产量、提高效益。鼓励本钢大力发展钢铁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拓展产业发展的宽度,做大经济总量。要积极协调本钢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扩大与地方配套企业的合作范围,优先使用地方企业配套产品和原材料,对地方企业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帮助,拉动地方相关产业发展。要组织好地方优势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别是对经济效益好、产品市场前景好、税收财政贡献率高的工具、水泵、锅炉等企业,要给予重点的关注和支持,帮助协调解决各类生产要素,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不断壮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地方企业加快发展,发挥地方工业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抓好三大产业集群建设发展,加快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药都”的旗帜,坚持高新发展方向,要切实做好入驻企业的投产开工。同时,要继续引进国内知名的大企业和高新技术研究项目入驻,提高药都的声誉和影响,发挥其在全市产业集群发展中的示范作用。要加快推进钢铁深加工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抓好招商的同时,帮助已落地开工企业解决建设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项目建设和发展,推动产业集群健康快速发展。

4、加快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发挥大项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撑作用。要努力推进投资超10亿元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开工建设,发挥大项目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要在抓好新本钢技术改造项目、思山岭铁矿等一批产业类项目的开工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电网、铁路、公路、城市交通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点推进投资超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的建设,稳步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要全力抓好大台沟铁矿项目的进展,有关部门要帮助项目单位协调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加快项目进展,增强发展后劲。同时,要注重抓好一批三产项目的推进,改变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偏低的局面。要统筹谋划好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牵动性的重大投资项目,做好项目储备和包装,为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奠定基础。

5、不断探索招商新方式,努力拓展招商引资新渠道。要围绕我市沈溪新城及各县区确定的相关产业集群、产业园区和新市镇建设,组织精干队伍走出去,创新招商方式,拓展招商范围和领域,不断提高招商数量和质量。要主动引进来,全力组织好各类经贸洽谈活动,为招商搭好台、唱好戏。要不断拓展招商新思路,主动加强与中央所属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粮食、等大型国有企业的联系,吸引央企到本溪投资发展,提高招商引资重大项目的比重。

6、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努力扩大财政收入规模。要进一步依法强化税收征管,实现各类税收的应收尽收和平稳入库。要充分发挥本钢、电力、金融等重点税源的征收管理,发挥大企业对地方财政的支撑作用。税务部门要从源头抓起,建立健全纳税户档案,健全各类税源的管理检查机制,真正做到底数清,税源明。对欠税的单位要进行清理,做好查补税款工作,应该收缴的,必须依法收缴,做到应收尽收。要进一步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征管业务的培训,努力提高税务人员业务素质,规范征管行为,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要统筹做好税收和各类非税收入的征收和管理,提高收入质量,努力扩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财政保障。

7、加快推进企业上市融资,解决制约发展的资金瓶颈。要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紧缩银根的新形势,努力推动我市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拓展融资新渠道。政府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好国家关于中小企业上市的相关政策,对我市中小企业进行排查和筛选,按照中小企业上市的条件和要求,帮助企业提高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水平,确保今年一家企业实现上市,推动工具公司等一批条件好、有愿望的企业尽快达到上市条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提高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促进企业发展,提升我市经济总量。

8、加强安全生产和维护公共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要采取各种有效方式,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和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企业经营者、从业人员和市民的安全生产意识和素质。要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和《本溪市安全生产条例》,不折不扣地落实相关制度和规定,实现安全生产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要加强对安全隐患的治理,做到责任明确、措施到位。特别是要加大对公共安全的投入和改造,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环球商场的消防问题,消除人员密集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9、加强市场价格管理,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要认真贯彻国家相关政策,坚决抑制和稳定物价。要切实管住、管好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产品如供水、供气、供暖和教育、医疗、房地产收费等价格,充分考虑群众承受能力及低收入群体客观实际,慎重对待涉及民生价格的调整,涉及群众利益的价格调整必须进行听证,减轻因价格调整对社会产生的震动和影响。要进一步发挥价格调节基金在保障市场供应、平抑市场价格中的积极作用,加大对菜篮子工程和养殖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增加相关农副产品市场供应量,促进市场商品流通,保持价格相对稳定。

10、进一步优化经济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要把发展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进一步打造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有利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亲商安商的社会环境。要坚持开展对招商引资项目的“一条龙”服务,从项目立项、审批、开工建设、投产、达产乃至后续经营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跟踪、全程服务,为招商引资项目解决好各类问题。要不折不扣地兑现承诺的各项优惠政策,树立诚信政府形象。要进一步规范各类行政审批、收费和行政执法行为,打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来源:市人大财经委  编辑:白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