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城区规划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情况的调查报
市人大环境资源城乡建设委员会
为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促进新城规划建设和本溪主城区改造,按照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的安排,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广良带领市人大环境资源城乡建设委员会,就沈溪新城规划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先后听取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情况汇报,召开了座谈会,进行实地调查和学习借鉴外市经验等。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沈溪新城规划建设和老城区改造进展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沈溪新城规划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市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得到了有效调整,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市“东扩”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峪新区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现已基本成型。成德花园、金帝花园、龙凤花园等等居住小区的建成,尤其是通过实施防汛指挥中心、广电大厦、建设大厦、工会大厦、一中分校、体育馆、博物馆、枫叶广场、建设广场以及中心路、育龙路等市政公共设施建设,一座基础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城市新区拔地而起。 二是沈溪新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008年以来,“药都”沈溪新城按照专业化、集群化、生态化、城市化的发展思路,高起点起步,高标准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编制完成了新城总体规划(2010—2030)、森林健康城总体规划、水系景观规划、电力建设规划、区域供暖规划、道路体系规划和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服务三个产业园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新城建设和园区建设奠定了基础。园区的路网、供水、污水处理和供电、供气、供热等设施全部运行,生物医药研发中心投入使用,辽宁科技学院搬迁入驻,30万平方米商住开发已经竣工,五家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开发区与主城区公交正式开通。近期,药业基地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投资5.1亿元、总长14.18公里的中国药都中央大街道路工程开工建设,中国药都柳峪生态工业社区也已破土动工,沈阳药科大学、本溪高中分校、药业博物馆、行政服务中心、公交中转场和新城中心医院、大型购物商场等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将石桥子街道办事处和歪头山镇、张其寨乡纳入沈溪新城经济区划,实行特殊管理体制,并下放了规划、建设和城市管理等行政执法权限,成立了沈溪新城规划局等机构。这些措施,为“药都”的快速发展和新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老城区改造效果显著。采煤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使我市24大片、196.7万平方米棚户区房屋得到改造,新建回迁安置房屋292.58万平方米,棚户区居民55499户、168433人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太子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平顶山等公园建设改造以及休闲广场、城市绿化亮化工程、城市道路拓宽改造等市政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使老城区的城市面貌得到进一步改观,功能得到进一步改善,人们的满意度在进一步提高。 虽然老城区改造和新城规划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调查中认为,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一是主城区人口密度依然较大。在5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生活着70多万人口,城市道路拥堵,城市基础设施不堪重负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二是沈溪新城的一些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不完备,城市道路交通、市政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管理体制尚未完善;三是建设项目审批速度慢,影响开发建设进度。据调查,建设项目从选址到施工放线,一个建设管理部门的审批时限最快需要4个多月,再到其他部门办各种手续,一般要一年到一年半时间,而且审批程序复杂。审批速度是影响建设速度的重要因素;四是采煤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任务还没有全面完成。城区范围内还有69.3万平方米房屋未得到改造,涉及居民19809户,采煤沉陷区尚有22.85万平方米、6338户的民宅未搬迁改造,棚户区老百姓的居住条件还没有得到改善;五是老城区插建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六是沈溪新城房地产开发需要更新观念,转变思路。沈溪新城房地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开发量少、销售不畅。沈溪新城最大的商业地产项目榆林华苑开发面积近20万平方米,但目前只售出了近10万平方米,不到开发总面积的一半。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整体形象。 二、对加快推进沈溪新城规划建设和老城区改造的建议 推进沈溪新城规划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是我市贯彻落实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战略,融入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实施市委提出的“三都五城”建设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降低老城区人口密度,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的重大战略抉择,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为进一步推进沈溪新城规划建设和老城区改造,促进城市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以新城建设促进老城区改造,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我市山多地少,城市建设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匮乏。老城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建设新城,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改造老城区,促进我市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市的城市建设,应以新城建设为重点,通过建设新城,促进老城区改造。200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发展医药产业为主的“药都”沈溪新城建设,已具雏形。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又做出建设太子河新城的决策,这些重大决策,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建设新城改造老城的决心,应坚定信念,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创新实干,用我们的不懈努力,建设本溪美好的未来。 2、围绕新城功能定位,实现新城建设目标。沈溪新城应坚持产业集群发展与城市功能完善同步并举,以产业拉动城市建设,以城市建设来推动产业发展。为此,沈溪新城建设应围绕千亿元医药产业规模的目标来规划建设城市,处理好全面发展与重点发展的关系,以主题园区建设和医药产业集群整体开发为主,明确优先开发和重点开发领域,配套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用医药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健康之城的理念和策略的具体实施来建设一座现代化新城。 太子河新城建设,应以建成最适宜人居城市为目标,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青山绿水自然环境,动员市民和邀请国内外有影响的设计大师,科学进行规划论证,努力把太子河新区规划建设为现代化的、自然生态的、适宜人居的魅力城市。要以发展现代化服务业为重点,通过政治文化中心、金融中心、商务中心等功能定位,来吸引人和疏散老城区人口,改善人们居住生活质量,使新、老城区人口分布趋于合理,使城市空间布局更加科学,推动城市新区发展。 3、进一步完善新城规划,加快新城各类规划的编制。应尽快完善沈溪新城各类专项规划,并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做到科学合理,体现时代性、前瞻性,符合沈溪新城未来发展的实际情况,与“药都”产业发展目标相匹配,应吸取营口鲅鱼圈新城建设的经验教训,避免在新城规划建设中出现的如停车场、街角绿地、社区办公以及公厕、加油站等公共空间预留不足、布局不合理等问题的发生。太子河新城应加快核心区等分区规划和重点区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进程,科学论证,充分体现时代性,体现宜居城市、休闲度假城市的特色,为太子河新城建设的尽快实施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4、创新城市发展机制,解决新城建设的瓶颈问题。实现新城建设的大发展、快发展、超常规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创新机制,破解发展中资金、土地等难题。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解决建设资金问题,把城市中可以用来经营的各种要素全面推向市场,突出城市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对供水、供气、供暖、环保、公交、公园、广场等城市基础设施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社区办公场所等公共设施,除纯公益性项目由政府投资、建设、管理外,凡可以投入市场运营的都应将建设权、使用权或经营权推向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敞开城门搞建设,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支持、鼓励和引导各类部门、机构、企业和社会、民间资本以各种形式参与新城基础设施建设。要特别加大对有实力、有信誉的外地大型房地产开发商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他们前来参与新城建设。要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建立和完善土地储备机制,实行政府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管理,搞好土地清收,通过企业改制、出售,村屯集体搬迁等,盘活土地,解决项目建设用地,破解土地难题。要在市场准入、用地、税费、房贷、金融支持、户籍、劳动保障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以政策的突破创新,吸引外商开发建设,增强新城建设发展的动力,推进新城建设的快速发展。 5、下放权力,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沈溪新城已建成的区域,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尽快健全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城市管理体制,配备与新城管理相适应的硬件设施(如机扫设备等)。要以高水平城市建设和管理显现新城的全新面貌。太子河新城管委会已经组建,市政府应尽快完善太子河新城管委会职能,充实管理力量,借鉴沈溪新城的管理模式,尽快将土地开发、规划建设、环境保护、综合执法等权限赋予太子河新城管委会,充分发挥新城管委会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太子河新城的建设。同时,市政府及其管理部门要认真研究简化建设项目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办事效率的具体措施,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支持新城建设。 6、加大改造力度,尽快完成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任务。采煤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既是一项民心工程,又是促进老城区改造的一项艰巨任务,市政府应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政策、资金支持,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彻底,尽快完成这一惠民工程,实现改善棚户区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面貌改变的目标。 7、采取严格措施,制止老城区插建。老城区应严格限制插建,在老城区改造上,原则上应只拆不建,异地安置,腾空土地还建于广场、绿地等公共设施,从而引导开发商向新城建设进军,引导百姓到新城购房兴业,实现推动新城建设快速发展,老城区逐步向适宜人居的城市环境发展,实现“三都五城”建设的宏伟目标。
编辑:白武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