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与报告

关于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

来源: 发布时间:2009-12-09 10:19:24 浏览次数: 【字体:

 

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今年初以来,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09年工作要点的安排,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福泰的率领下,组织部分专门委员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对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工作调研。市政府及市农委、动监局、水务局、交通局等相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调研组深入部分县区实地察看了农村能源、畜牧小区、农村饮水工程、农村公路交通等建设情况,分别听取了市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汇报,并对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一、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全市共有39个乡镇和涉农街道办事处,291个行政村,2334个村民组,农村人口15.2万户52.7万人,耕地面积102.3万亩,设施农业生产面积达到2.0万亩,建成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876个,45.6万农民用上了自来水,所有村屯都已通电。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推进了全市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提高,为我市农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条件。

  1、农村公路建设实现新突破。我市农村公路总里程2916.8公里,其中县级公路559.5公里,乡级公路1246.3公里,村级公路1111公里。2003-2008年,全市农村公路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2亿元,摊铺黑色路面1911247.9公里,新改建桥梁211座,5.9公里,全市农村提前两年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油路工程。

  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又上新台阶。全市共有大中小型水库35座,其中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30座,水库蓄水总量27.1亿立方米。今年前10个月,我市投入农建资金2.5亿元,完成小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164项,新增灌溉面积2.1万亩,新修加固堤防96.2公里,河道生态工程建设367.9公里,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5万亩。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89处,新增调蓄供水能力302.2万立方米,解决了4.8万人、1.4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目前,全市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除个别村不必要解决自来水外)已全部通上自来水。884个自然屯(30户农户以上)用上了自来水,占自然屯总数(不含村所在地)的47.1%,累计受益人口45.6万人,农村人口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73.0%

  3、农村能源建设取得新进展。到今年10月底,全市累计推广高效预制组装架空炕(俗称吊炕)29.3万铺,普及率达到90%以上,推广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沼气池)1.7万户,被动式太阳房30.4万平方米,太阳能光伏发电1.4万峰瓦,建成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36处,6000余户农民用上了秸秆燃气。桓仁牛毛大山风电场36850千瓦风力机已投入运营,年发电6695万千瓦。截至目前,年节薪柴能力达到51万吨,可保护森林植被60万亩,创直接经济效益近2.1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两期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全部完成,新建改造66KV变电站13座,容量达到160.3 MVA66KV输电线路257公里,10KV配电线路2559.4公里,所有村、屯都已通电,为进一步推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4、村容村貌综合治理有了新变化。截止到200910月末,全市农村共实施村屯绿化83.6万延长米,建成固定垃圾点3719个,垃圾排放场248个,无害化厕所1.2万座,新修围墙26.6万延长米,安装路灯4859盏。255个村建成了6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动室,269个村建成了2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广场。

  5、农村“三网”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市农村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普及率较高。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了98.8%以上。农村有线电视用户已达11.7万户,固定电话已安装11.6万部,互联网在全市农村发展较快,农村电信事业的发展,为扩大农村信息交流、发展农村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当前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面貌得到极大改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整治,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定基础,但对照党的十七届三、四中全会、中央1号文件及国家、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薄弱环节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部分农村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我市农村水利工程有很大一部分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由于当时主要靠农民投工投劳,就地取材,修建标准低,经过了近三十年的运行,设施严重老化,堤身单薄,堤脚滑坡十分严重。排渍、排灌机埠也都是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的设备,大部分已不能正常运转,急需更新。近几年,政府相关部门虽然多方筹措资金,不断维修改造,但仍存在诸多隐患。此外,全市仍有995个自然屯(30户农户以上)由于多种原因尚未用上自来水,占自然屯总数(不含村所在地)的52.9%,涉及农村人口7.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急需解决。

  2、农村公路抗灾能力不强。公路通,百业兴。乡村公路是农村最主要的出行通道,是关系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目前,我市农村公路标准得到较大提高,但由于管理体制原因,村级道路后续管护欠缺,抗灾能力不强。此外,我市仍有近1000公里村组路为白色路面,村民组通油路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3、农村能源综合利用体系建设总量不足,覆盖面积小,作用发挥不够,受益人群少。现在我市农村大多数农民还是以薪柴、秸秆等为燃料,而使用秸秆燃气、沼气及其它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的农户不多。到200910月底,全市秸秆燃气、沼气产量约604.8万立方米,仅占可开发总量的5.8%,使用秸秆气化和沼气池的用户仅占总户数的4.3%9.7%,受益群众不到5.8万人。分析我市农村能源建设不快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缺乏对农村能源建设统筹规划,缺少建设资金的有效投入;二是社会各层面对农村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认识不足,重视、支持、帮助、参与的有效机制尚未建立;三是农村能源建设技术层面有些问题尚未得到较好解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提高。

  4、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历史原因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长期以来各级政府提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能力较弱。部分村屯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填埋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农村环境日益恶化。农村改水、改厕、改圈进程不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较慢,化肥、农药喷洒不科学,农业污染较重。部分村庄院落、街道到处可见断砖、碎瓦、乱石、秸秆、牛马及鸡鸭等畜禽的粪便。各类污水直排河沟和水塘,有人形象地说,村边的水塘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游泳灌溉”、90年代“垃圾覆盖”,现在已是生态破坏。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很多,生活设施建设滞后也是原因之一。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建议

  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是制约我市新农村建设的瓶颈问题。因此,调研组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建议:

  1、提高认识,明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责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因此,全市上下、各个部门要从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研究和解决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的认知度,增强建设与管护农村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积极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氛围。明确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建立事权与责任相统一,责权利相结合的分级负责制度,并加大考核奖惩力度。

  2、摸清情况,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依法管理。对我市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现有状况和未来发展项目进行全面勘查,编制适度超前的总体规划,规划制订要坚持量力而行、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借鉴外地经验,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后续管理,通过完善的政策制度与法规体系,规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作,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要重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建立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共建的长效机制,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和延伸,增强城市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辐射效应,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形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在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重点应放在农田水利、农村道路、供电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人畜饮水安全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

  3、改善生产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确保水库安全运行。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支持相关单位及农民广泛参与小型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水源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积极引导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高效现代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深入实施“沃土工程”,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鼓励农民开展测土配方,改良土壤,提高耕地质量,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继续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切实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4、突出重点,加快农村道路和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建设和改造村通、组通工程,全面提高农村路网通达程度和通行能力,同时建立和完善农村道路管护体制和机制。加速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开展自然村屯集中供水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推进信息惠农工程建设,促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全面实现村村通电话、村村能上网。加快农村电网完善工程建设,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供电质量高、电能损耗低的农村电网,提高电力设施抵御自然灾害和保证农村经济发展供电能力。大力实施农村薪柴替代工程,积极推广使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继续推进农村沼气池、秸秆燃气、被动式太阳能房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科学管理、技术指导服务网络建设。

  5、提高生活质量,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以“清洁水源、清洁能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为着力点,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调整产业发展布局和小城镇建设规划,防止城市污染及污染严重的企业向农村转移。加强农村工业企业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加快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加快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行户集、村运、乡处理模式。改变农村传统养殖习惯,引导和帮助农民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积极鼓励农户改厕,建设无害厕所。积极保护和推进防护林、天然林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森林质量和覆盖率。

  6、讲求实效,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办的事情多,需要的财力、人力、物力数量巨大。因此,要坚持把项目质量建设放在首位,防止和避免损失浪费。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坚决克服脱离实际,急功近利的现象发生,更要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到“以人为本”,以农民群众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来检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和实际效果,不断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编辑:白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