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
为了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0月下旬,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组织部分市人大代表,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琪带队,对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实地视察了溪湖区彩北社区、河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明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第一医院综合楼、市中心医院门诊大楼、平山区东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召开了部分市人大代表及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汇报,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基本情况 今年是国家医改实施方案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启动之年。市政府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分步实施,使全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平稳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全面完成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4.1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1.2万人,新农合参保人数比例达到99.4%,强力推进了医保扩面工作。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从2011年1月1日起,我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200元,新农合筹资标准每人每年提高到230元。适度提高了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提高到70%以上。 (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初显。为了确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市政府对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了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综合改革,建立了政府补偿机制,保障了综合改革的实施。目前,我市43所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按国家及省规定,全部配备和使用307种国家基本药物和210种省增补药物,使用率达到80%以上。东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国家基本药物全部实行网上采购和零差率销售,使用率达到100%,中心门诊量比去年提高21%,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30%,有效缓解了基层群众看病贵问题。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条件不断改善。2011年,我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总投资2.24亿元(争取国地债资金1.25亿元),用于康宁医院、新城医院、中心医院、全科医生培训基地、第一医院及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视察组欣喜地看到,溪湖区彩北社区、河西社区和明山区明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宽敞明亮、整洁卫生、环境优美,服务条件不断改善。市第一医院综合楼完成了改扩建工程,中心医院门诊大楼已经投入使用,日门诊量由原来的800余人次提高到2000余人次,人满为患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加强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鼓励和引导社区专科医生参加全科培训并转型为全科医生,提高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持续推进。2011年,全市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9类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开展并基本完成,群众享受免费的服务越来越多,效果越来越明显。本溪满族自治县和城区的21所乡镇卫生院、55所村卫生室建立了医院管理和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全市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62万份,其中城市50万份,农村12万份。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与国家医改工作总体要求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相比,还有许多不容忽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展不均衡。部分城区领导对医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迟疑和畏难情绪,体现在重项目、轻改革和等、靠、要,对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缺乏认真研究,措施乏力。有的对医改相关政策理解不透、把握不准,致使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在城区推进滞后。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分配制度改革及补偿机制建立比较到位,市内各区与两县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导致全市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存在不均衡,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整体推进。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资金投入不足。一是医改资金筹集压力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病就医条件不达标,一些老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积不足、设备简陋、技术薄弱,部分乡镇卫生院离标准化建设(配置)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二是市内各区资金配套能力比较弱,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差率销售后收入减少需要的补偿资金压力大,已实行药品零差率的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反映政府资金拨付不及时、不到位,影响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另外,仍有个别项目资金尚有缺口。例如,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楼建设工程总建筑面积11640平方米,需建设资金4467万元,地债资金到位2000万元,建行贷款1200万元,还有1267万元的工程建设资金缺口。 (三)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薄弱。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编制但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如明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定编制48人,在岗位职工仅35人,剩余13人只能通过外聘解决。另外,由于待遇偏低、业务发展空间较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大学本专科毕业生吸引力有限,导致卫生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缺少具有一定医疗服务水平的全科医疗人员。 (四)医改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实行医改后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工作量、工作强度和工资收入不成正比,难以调动现有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出现吃大锅饭和推诿病人的现象。此外,医患纠纷应急处置机制尚未健全,个别医患纠纷处置不当,影响了医疗卫生机构的声誉。 三、对下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建议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艰巨、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当前,要按照中央“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要求,紧紧围绕医改五项重要任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动我市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医改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坚定信心,充分认识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项民生工程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省市医改方案落到实处,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要进一步加强对各县(区)医改工作的指导和专项督察,健全市、县(区)医改工作机构,确保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顺利推进。要加强政策宣传,让群众更多的了解政策,知晓内情,理解实行基本医药卫生综合改革工作的目的,增加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加大协调力度,妥善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体制不顺问题,为今后逐步解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间的衔接打好基础。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为医改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省、市医改《实施方案》提出的各项投入政策,调整支出结构,转变投入机制,改革补偿办法,并按规定纳入当年财政预算。二是要落实配套资金,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专项补助和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等项经费,以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对医改资金分配和医疗卫生机构收支的监管,确保资金投入使用到位,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进一步强化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确保医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要制定出台切合我市实际、操作性强的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办法,以更加开放、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充实和稳定队伍,提高现有人员素质,切实转变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人才匮乏的状况。各级财政和相关部门要切实保证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进修、继续教育经费落实到位,为培训高质量的全科医生,落实各项培训计划,提高现有人员医疗服务水平提供有力保障。要提高和改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各项待遇,切实保证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平均工资水平,通过提高业务量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收入。 (四)进一步完善医改相关配套政策,健全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药品集中采购管理工作,实行阳光采购,降低虚高药价,有效解决群众用药贵问题。要加大城市医院挂钩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百名医师支援基层卫生工程等政策的落实力度,确保取得实效。加快社保卡制作和发放进度,尽快建立覆盖各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就诊一卡通信息系统和建设健康档案电子信息平台,实现各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方便群众就医。要在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过程中,规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地,制定全市医疗机构的布局和发展规划,大力发展规范化、高标准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满足群众基本看病用药需要。
编辑:白武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