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步入信息化快车道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
为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3月下旬,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组织部分市人大代表,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琪带队,对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市政府及本溪满族自治县、明山区、南芬区政府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实地察看了本溪县第四中学、小市镇中心学校,明山区香梅学校、东胜小学,南芬区南山小学及南芬中学,并与部分学校校长及教师进行了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基本情况 多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化工作,把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加大投入,强化管理,科学规划,稳步推进,使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发展水平总体上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一)各级政府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市县(区)政府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全市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配备计算机7000多台,不断强化了配套设施和基本功能建设。本溪满族自治县自2005年起,先后投入2060.20万元,用于启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提高普九”和“双高普九”以及教育网站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明山区由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1157.50万元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工作步伐快、水平高,东胜小学率先在全省实现了“班班使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并于2010年11月承办了辽宁省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现场会。南芬区由市、区投入651.85万元购置计算机,建设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及大厅,建成了区教育网站。其他县(区)也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了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2007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校校通”工程建设顺利完成。2008年,本溪市电教馆被授予“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单位”。2009年,本溪教育网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地市级教育门户网站50佳”。2010年,我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试点市。 (二)教育资源整合稳步推进。市政府坚持资源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购买了种类齐全的资源库,建立了具有特色的本溪教学素材库、本溪教育视频资源库,自主研发了数据统计系统、中考成绩查询系统、信息员管理系统,搭建了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平台及高考电子监控系统。建立了市级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实现了卫星资源通过地网传输。我市现在已经建立21个资源服务平台,精品资源总量为3000GB,在全省名列前茅。 (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不断提高。市政府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内容,以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基准,全面启动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完成了45岁以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全员培训,全方位、多层次对学科教师、网络管理员及管理者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远程教育与合作学习及中小学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内容的培训,提高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及水平。 (四)学生信息素养建设日趋增强。市政府认真贯彻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目前我市所有中小学校全部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保证课时量,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开发,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调研组在明山区东胜小学观摩了一堂名为《多彩的世界》的电子白板美术课,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课辅以先进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知和了解多彩世界的欲望,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五)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目前我市共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48所,其设备使用率、教师使用覆盖率和远程教育课时覆盖率都达到或超过国家和省相关要求,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中心学校校园网络功能完善,实现了网络室室通、班班通,任课教师85%以上能够使用电子白板教学。桓仁满族自治县先后两次代表省接受国家级“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检查并顺利通过验收,荣获全国“农远”先进县称号。 二、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推进现代教育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一些县(区)领导及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教育信息化相关知识及内容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致使在具体工作中大局意识不强,没有统筹规划,随意性较大,影响了全市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进程。二是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机制尚不健全,投入不足。目前市本级财政对教育信息化建设还没有设立专项资金,往往是一事一议,不利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进。我市“双高普九”期间招标采购的计算机已经使用近6年,趋于老化,已经到了更换期,部分电教设备陈旧或损坏不能及时更新。三是教育信息资源孤岛的现象致使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整合难度加大,没有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态势,有的教育信息资源老化或者匮乏,有的教育信息资源与教学实践脱节,共享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矛盾突出。四是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不适应发展要求,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能力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短缺,软、硬件设施维护不及时,一些设备闲置,影响正常教学与科研。明山区香梅学校仅有一名兼职的网络维护员,一些学校没有达到省规定的2-5名专职教育信息化技术人员标准。五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信息资源配置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明山区东胜小学38个班级全部都有交互式电子白板,而南芬区目前平均每所学校只有一套电子白板,南山小学电子白板则一套也没有,多功能室没有设备,语音室不能用,影响了教育水平和质量。 三、对今后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建议 当今世界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呈现出了新局面和新变化,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大需求和更高要求。市政府要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采取切实可行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在今后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中要着重抓好以下五点。 (一)进一步提高对教育信息化工作重要意义和作用的认识。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和保障,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保证。市政府要提高对教育信息化工作重要意义及其作用的认识,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及《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结合我市的具体实际,继续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统一标准,分步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原则,科学合理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确保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有序协调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保障机制。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市政府要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投入力度,采取财政投入、企业赞助、社会参与、学校自筹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多方筹措资金,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渠道畅通。建议市政府将教育信息化经费专项列支,以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拥有持续、稳定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各项重大工程全面实施。当前,要抓住我市被国家确定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试点市的机遇,积极筹措资金,加快“班班通”建设步伐,力争到2012年底前全市中小学多媒体进教室,实现“班班通”目标。 (三)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实施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程,注重建设具有我市特色的信息网络平台和资源库,引进国内外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能够在各类网络中运行的教师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开展学科骨干教师精品课例建设,开发适合各学段、各学科教师学习的精品课例。购买和建设教师教学应用的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品种和数量。加强数字化虚拟仿真资源、自主探究学习资源建设,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智能的资源服务。 (四)努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要合理制定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案和中长期规划,构建和完善运行有效、保障有力的教师现代技术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人员适时进行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研究,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效率最大化。要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强化在信息化教学和资源建设等方面的指导能力。要出台相应的人才政策,吸纳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准的专业技术人才,解决信息技术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保障电教系统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为教育技术设施的正常使用提供便捷的技术保障和支持。 (五)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均衡发展。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整体推进,要加大对郊区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中小学互通互联环境和计算机等设备配备薄弱状况。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优势,通过培训等方式,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提高薄弱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编辑:白武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