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调查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公民人人享有公平、公正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5月下旬,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组织部分市人大代表,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广良带队,对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政府、本溪满族自治县、平山区、明山区政府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实地察看了本溪县第四中学、小市镇中心小学、市二十七中学、市二十中学、平山区桥头镇中心校及明山区高台子学校,并与部分学校校长及教师进行了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成效显著 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我市义务教育工作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一)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近年来,市政府累计投入资金12.6亿元,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城区薄弱学校改造、城区中小学操场改造、学校新老“三室”改造等工程。桓仁满族自治县在全省率先建设寄宿制学校,全市共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48所,新建校舍及食堂、宿舍面积36.1万平方米,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任务全部完成;34所城区薄弱学校全部完成办学硬件改造工程,维修改造校舍面积2.5万平方米;完成操场改造32个,总面积27.5万平方米。本溪满族自治县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2008年至2009年,投入义务教育学校资金达到1.08亿元。明山区注重加强农村学校建设,2006年至2008年三年间,共投入3760万元,完成了牛心台中心小学、卧龙中心小学及高台子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建设。平山区投入1400万元用于信息化建设和学校文化环境改造,投入537万元将群力小学、东明小学等学校操场改造为塑胶操场。办学条件的改善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全面“双高普九”目标。 (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实施。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力度。一是提高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2009年,农村生均公用经费小学552元,初中1080元,超过省定标准。二是建立并实施了农村校舍维修改造投入长效机制,保证了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运行。三是巩固并完善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教师工资按国家规定标准执行并做到及时足额发放。本溪满族自治县在全省率先实现教师工资全额统筹,各项补贴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待遇全部到位,教师平均工资高于公务员平均工资168元。 (三)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一是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升,全市9739名中小学专任教师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确保了教育教学水平。二是加大了校长、教师培训力度,校长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涌现许多名师及优秀教育管理者。市二十七中学将日常经费的30%用于教师的学习培训,取得了良好实效。三是实施“形象工程”、“奠基工程”及“名师工程”,培养造就了大批师德高尚、教育思想先进的教师。四是强化了学校管理,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水平。明山区高台子学校加大日常管理力度,形成了教育教学、后勤管理、校园安全三维层面联动,使学生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 (四) 注重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我市于2007年在全省率先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两免三补”政策,不断加大教育扶贫工作力度,仅2009年就落实“两免三补”资金4895万元,资助学生近12万人,切实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经济负担。认真落实“一费制”收费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重点对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择校择班和乱办班乱补课等问题进行规范和查处。推行“阳光分班”,省示范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达到100%。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行为及教师行为标准,使教育领域各种不正之风得到改善。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并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区域间校际间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由于地理位置、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等因素,客观上形成了区域间、校际间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就我市目前情况看,基本上是城镇好于农村,中心城区好于城郊地区。这种状况助长了社会上的择校风,导致名校、热点校附近的房价居高不下,加剧了区域间生源的竞争程度,中、小学生往名校、热点学校集聚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明山区十二中学和二十六中学两所学校在校生数占全区学生总数的70.9%,其它几所学校仅占29.1%。而城郊薄弱学校却因生源大量流失致使学生数量严重不足。溪湖区由于采煤沉陷区动迁改造,生源急剧下降,三十九中学教师118名,学生289名;市二十中学教师39名,学生135人,既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也阻滞了学校的发展。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均衡。一是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学校教师满编甚至超编配置,但却存在结构性缺编现象,有的中学甚至无法配齐一套过硬的年级教师。个别学校不能开齐所有学科,致使学生全面发展受到影响。二是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部分教师年龄偏大,知识需要更新。由于受到编制限制,年轻教师不能及时得到补充,而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部分教师得不到及时、系统的培训,长期下去必将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埋下隐患。三是教师交流实效性不强。目前教师交流的时限一般为一年,时间较短,对城郊学校和薄弱学校难以起到引导、带动和示范作用。 (三)办学条件不均衡。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名校、强校办学条件优越且往往是锦上添花,而薄弱学校的影响小、呼声弱、争取资金的难度大,使得学校硬件建设上也出现不均衡现象。有的学校没有独立的校门,操场没有硬化,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影响正常的间操和体育课。由于校园内有7家住户,致使学校不能实现全封闭,学校四周围墙有倒塌的危险,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某中学在新立屯动迁改造中,学校原有12000平方米的操场被征用6000平方米,而相关部门依据整体规划应完成的还原一个操场、再建一栋教学楼、校门前综合治理改造工程均未兑现,学校大门只是临时性简易校门,没有校园警务室,师生安全得不到保障。 (四)现行教育管理体制存在一定弊端 我市于2000年将原市教育局管理的37所初中下放至所辖城区管理,实行市里负责资金投入、区里负责管理干部的管理体制。经过一段时期的运行,现行初中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日渐凸显。一是管人与管事权力分离形成“两层皮”,致使市教育行政部门一些政令运行不畅。二是管理层面多,不利于教育资源整合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校长教师无法统筹管理,校长教师交流只能在区域内进行,不能实现全市范围内交流。 二、对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建议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面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接受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教育的要求,需要各级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科学制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国家明确提出了“力争在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要求。要达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市政府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我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研究制定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要统筹考虑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未来人口变动状况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科学制定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确保我市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 (二)建立完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的要求,市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一是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保障机制。要在确保城区中心学校所需经费的同时,重点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加大财力、人力、物力的支持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缩小强校与弱校的差距并逐步实现均衡发展。对于个别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其他问题,市政府要认真研究,尽快解决。二是建立政策导向机制,鼓励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并给予相应的津贴补贴。适当提高农村学校及薄弱学校教师在高级专业职务聘任和表彰奖励中的比例,切实改善和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的待遇。 (三)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校长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素质能力至关重要。要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并实施全市学校校长的流动机制,推广先进教育管理理念,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在把好教师“入口”关的同时,确保“出口”畅通,使教师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符合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力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和推行教师交流制度并加强监督检查,避免走形式、走过场。要加强师德教育,杜绝中小学教师乱办班、乱补课行为。认真落实义务教育相关政策,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收择校生,保持生源的相对均衡。 (四)深化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我市自2000年起将初中下放所辖城区管理,经过一段时间运行证明,目前这种市、区管理“两层皮”的初中管理体制已不适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建议市政府按照《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全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辽政办发[2005]91号)要求,深入细致做好城区初中管理体制改革调研工作,进一步理顺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为促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
来源:《本溪人大》2010年第七期 编辑:白武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