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与报告

视察科技进步 助推经济发展

来源: 发布时间:2009-10-22 15:02:31 浏览次数: 【字体: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市科学技术进步,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8月上旬,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组织部分市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景云带队,对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以下简称《科技进步法》)以及《本溪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以下简称《科技进步条例》)、开展科技进步工作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政府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实地察看了本钢技术中心、本钢起重机制造有限公司、本钢聚丰发展有限公司、本溪三药有限公司、本溪工具有限公司、溪湖区寨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分别召开了县(区)人大科技工作座谈会和部分科技工作者座谈会,并到市财政局、人事局、市科协了解相关工作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科技进步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认真贯彻实施《科技进步法》和《科技进步条例》,紧紧围绕“科技兴市”战略,加速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使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日趋显现,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为我市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发挥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作用。

   ()重点推进高科技医药产业发展。市政府重视科技进步工作,坚持以科技进步为统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步伐,举全市之力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推进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通过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搭建技术研发平台、技术服务平台、行政服务平台,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引进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引进高科技专业技术人才等措施,助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截至目前,辽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签约和落地项目105个,总投资121亿元,为实现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基本建立。市政府采取政策支持、规划引导、项目推介等措施,使我市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社会投入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基本建立。三年来,市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及增长分别为2007194,767万元、增长15.6 %2008220,282万元、增长13.1%2009(预算)245,224万元,增长11.3%,其中用于科技支出分别为3,367万元、增长18.7 %4,040万元、增长20.0%4,598万元(预算)、增长13.8%,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社会投入不断增加。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建立了科技投入机制,科技投入逐年递增。例如本钢近年来科技投入比例逐年加大, 2007年科技投入为15.58亿元,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例为4.34%2008年科技投入为19.69亿元,占销售收入的5.1%;今年上半年已经累计投入科技开发经费18亿元。

  (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了《中共本溪市委 本溪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本溪经济振兴的决定》、《本溪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本溪经济振兴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关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以政策为导向,引导企业走依靠创新实现持续发展的自主创新企业的路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生存发展能力。本钢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工艺装备结构得到明显优化,为企业“双高”产品的研制开发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本溪工具有限公司坚持科技自主研发与消化吸收科技成果相结合,产品科技含量高、质量好、市场占有份额大。我市目前拥有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2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7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20家,市级重点实验室6所。近三年,全市获省科技进步奖19项,省科技成果转化奖励3项,市科技进步奖122项,60余项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被列入省市各类科技计划。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007年为45.3亿元;2008年为57.1亿元;2009年上半年为25.6亿元。

  (四)技术交易知识产权科普工作成效明显。市政府加强了对技术市场环境的整顿和技术交易活动的规范,使技术交易活动呈现有序、规范、活跃的态势。三年来,共签订各类技术交易合同329份,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7497.5万元,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建立完善了知识产权工作管理和执法机构。加大了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力度,举办各种知识产权培训班160多期,培训人员5500余人。专利申请量平稳增长,截至2008年底,全市累计申请专利3300余件。经过筛选,有60余项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被列入省市各类科技计划,促进了专利技术产业化。通过建设社区科普学校、科普画廊,举办科普大集、科技讲座,开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发放科技图书资料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素养。

  (五)科技进步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发挥明显。一是加强了农村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三年来,先后选派141名优秀农村青年科技人才到高等院校学习深造,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用得上的新型农民代表。二是将开展科技特派员、特派团工作与“科技三下乡”、“科普之春”等活动有机结合,向农民推广农村实用技术,为农民提供及时、便捷和有效的技术服务以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和最新市场动态。三年期间,共引进农业新品种73个,建立农民科技示范基地47个,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320余人。

  二、目前科技进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科技进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贯彻实施《科技进步法》、《科技进步条例》相比,与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相比,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还不够,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还没有形成全社会的共识。《科技进步法》和《科技进步条例》的宣传贯彻力度在一定程度和层面上还有不到位的地方,一些领导干部缺乏对发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紧迫感。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尚未真正形成,没有真正树立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支持、参与科技创新的气氛还不浓厚。特别是在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还不明显。

  (二)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尚不健全,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市本级财政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科技三项经费(中间试验、新产品研制和重大科研项目补助费)投入分别为20071.980万元;20081.980万元;2009年预算支出2.000万元,但是仍然没有达到我市《科技进步条例》规定的“市本级科学技术三项经费应当按不低于市财政年度预算支出的1.5%安排拨款额度”的标准。6个县(区)中,仍然有两个区没有达到《科技进步条例》规定的1%拨款额度标准。社会投入总量不多,金融部门对企业科技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尚需加大。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民营科技企业融资困难,阻碍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举全市之力支持本溪生物药业基地建设的同时,也要支持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生存与发展,使科技经费发挥更大、更广泛的作用。

  (三)科技进步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高精尖科技人员短缺。近年来,我市相继制定出台了一些推进科技进步、支持和鼓励企业及科技人员的相关政策。但是我们在调研和座谈中了解到,由于宣传不到位及其他因素,许多企业和科技人员并不了解有关政策,一些政策没有得到落实或者没有贯彻始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挫伤了企业及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另外,由于受地域、经济条件及发展环境等因素制约,我市在引进高精尖科技人才方面优势并不明显,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由此形成了高精尖科技人才难以引进,而自身的科技人员又向外流失的局面。这种局面如不尽快扭转,必将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四)企业科技力量相对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由于受传统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我市除本钢、北钢以外,大部分企业科技力量相对薄弱,科技经济意识欠缺,产业层次低,高新技术企业少。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建立技术研发机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一些企业注重眼前经济效益,忽视长远利益,不愿意、不舍得在科技进步上投入,科研机构不健全,科研设备短缺落后,科技人员难以获得继续教育和学习深造的机会。一些企业在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方面滞后,缺乏抢抓机遇的观念与胆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较少,已经成为制约我市企业向更高层次迈进的“瓶颈”。

  (五)科技与经济工作结合尚不紧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我市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很大一部分企业没有设立专利专项经费,专利申请、实施和保护力度弱。一方面,由于一些企业忽视了对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研究,致使许多科技新成果因为没有申请专利而成为一般的公有技术,丧失了独占市场的大好机遇,也使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一些企业更多关注的是专利的保护功能,没有充分利用专利信息公开的特点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由于不能及时有效地遏制、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不仅挫伤了一些专利权人的积极性,也扰乱了正常的专利技术市场秩序。

  三、对今后科技进步工作的建议

  科技进步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技术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任务。各级政府要从振兴我市老工业基地、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科技进步工作的重要性,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贯彻实施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的科技进步意识。《科技进步法》和《科技进步条例》是推进我市科技进步工作的重要依据和保障,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进步法》和《科技进步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力度,努力在全社会树立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真正在广大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企业法人中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社会氛围。要认真执行《本溪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本溪市中长期发展规划》,确保规划的连续性和权威性。

  (二)加大对科技进步投入力度,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要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社会投入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要认真贯彻实施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财政科技投入支出逐年有所增长。科技经费支出要注重科学、高效,有利于促进我市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钢铁支柱产业、钢铁深加工产业、医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要贯彻落实国家支持企业研发方面的一些政策规定,比如《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7194)及《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88),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资金投入。要鼓励吸引社会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要协调金融部门在贷款投向上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和新产品研发。

  (三)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在加大贯彻实施已有相关政策力度的同时,针对我市科技队伍和科技人才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实施激励科技人员的相关政策,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在发挥现有科技人员作用的同时,结合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加快科技人才特别是高精尖科技人才的引进工作。对科技人才要在政策上予以支持,资金上予以扶持,生活上予以关心,待遇上予以优厚,在全市努力营造使科技人才留得住、引得进、用得好的良好环境。

  (四)以政策为导向,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要继续实施鼓励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各种政策,以政策为导向,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通过自主创新和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等途径,紧紧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和接续产业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及具有“专精特新”特点的企业产品开发进行技术攻关,将立足点放在自主创新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加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提高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名牌产品和关键技术的开发能力。要继续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工作,通过实施良种工程、强化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培育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培养农村实用科技人才等途径,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

  (五)提高企业专利意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要通过各种措施,提高企业的专利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企业运用专利保护的能力和利用专利信息的能力。行政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规范专利转让行为,依法处理专利纠纷,打击专利侵权和冒充专利行为,提高专利保护水平,更好地维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科技与经济工作的融合。

编辑:白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