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与报告

关于本溪市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情况的调查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08-12-26 10:42:30 浏览次数: 【字体:

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于四月上旬组织部分市人大代表,对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查的主要情报告如下:

一、我市新农合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市的新农合工作于2004年将桓仁县作为全省试点单位,200671日全面推行。应参合53.1 万人,现已参合47.56万人。2005年至2007年共累计参合130万人次,平均参合率达到90%,累计筹资5755万元,总补偿68.4万人次,总计补偿金额4859万元。我市全面推行新农合工作以来,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使农村人口享受到了由政府补贴的一定程度的医疗保障,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各级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各级政府重视,确保新农合健康运行。市政府把新农合工作作为重点民生工程,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这项工作。各县(区)政府将新农合作为一把手工程,加强领导,多次进行专题研究。一是市政府成立了领导机构,奠定了组织基础;二是出台了一系列利民、便民、惠民政策,为新农合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具体保障;三是市、县(区)两级政府积极筹措新农合财政补助资金,并按标准及时划拨。2005年至2007年各级政府配套资金4515万元(其中省1469万元、市1387万元、县1659万元)及时足额全部到位,投入办公经费和启动经费300余万元,使新农合的实施得到了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

(二)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新农合体制保障。我市从2002年开始,确立了政府主办农村医疗机构,将乡镇卫生院上收县(区)管理,将村卫生室列入乡镇卫生院管理,实行了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的管理。建立了人员聘任,防保任务,业务管理,收费标准,机构设置,药品采购“六统一”的管理机制。本溪、桓仁两县实行了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医疗保险,桓仁县全体村医实行了养老保险,同时强化了乡村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职能,充分发挥了乡级枢纽和村级网底的作用,为顺利开展新农合提供了体制保障。

(三)加强农村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能力。我市开展新农合以来,切实加强了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乡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利用国债项目、省专项资金和各级政府专项资金2057.8万元(其中国家和省投入1383.8万元,市投入280万元,县投入394万元),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20所,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配置常规诊疗设备,如心电图机、B超、血球计数仪、尿分析仪、自动生化分析仪;部分乡镇卫生院还配备了子光机、胎心监护仪和心电监护仪等,共计142台(件)。各县(区)自筹资金300余万元,改扩建标准化村卫生室140余所,大大改善了医疗环境,为新农合提供了医疗服务保障。

(四)统一新农合补偿政策,提高农民受益水平。各级政府注重规范新农合运行机制,让有限的基金最大限度地惠及农民,市政府下发了《关于统一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本政办发{2008}17号),对原来新农合补偿政策进行了重新调整,统一补偿政策,扩大参合农民医疗费的补偿范围,将封顶线由原来的1.5万元提高到3万元。实行门诊统筹,报销比例为20%,在区、乡镇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报销比例确定为55%。农民参合率稳步提高,受益面不断扩大。

(五)加强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农村医疗技术水平。通过采取学历教育,岗位培训,专项技术和短期班等方式,培训卫生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在全省率先举办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使93名学员取得了全日制普通中专学历,全市乡村医生具有中专学历人员从原来的38%提高到56%,中专水平以上乡村医生占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1.8%;为每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在职培训指导手册》和《基层卫生人员培训系列教材》的光盘;配备了电视机、DVD学习机;为每个乡镇免费培训4名专业技术人员(临床、放射、B超、检验人员)。使农村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

二、我市新农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几年来,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运行过程中,还有不够完善之处,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政府对农村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城区乡镇卫生院没有列入国债改造范围,部分卫生院没有进行改造。有的卫生院难以生存,直接影响乡镇卫生院纽带作用的发挥。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投入还很低,桓仁县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仍然执行80年代初的政策,每人每年1200元。部分区没有上划区管理,多数区对乡镇卫生院没有建立投入机制。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卫生补助经费没有落实到位,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是部分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较落后,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较低。部分乡镇卫生院的住院治疗条件较差,无法为农民解决医疗需求,农民只好去县、市级医疗机构住院,以药养医、医疗费贵的问题仍然存在。部分乡镇卫生院房屋年久失修、设施简陋,患者极少到此就诊。一些乡镇村卫生院所医疗设备陈旧老化,与新农合需求很不适应。

三是尚未建立起稳定的长效筹资机制。筹资标准没有同社会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和医疗消费增长同步,造成基金使用容易出现风险。新农合的缴费难度较大,筹资成本也较高,收费主要靠人一家一户去收,亟需建立稳定的长效筹资机制。

四是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医疗技术较低,缺乏高技术医疗卫生人才。乡村卫生技术人员2059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1852人,其中本科学历90人、专科学历491人、中专学历1271人,多数是近几年卫校培养的中专毕业生。多年来一直补充不进年轻有知识有技术的医疗卫生人才。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工资待遇等原因,外地高技术卫生人才又不愿意到乡村去,就连本地土生土长、大专院校毕业的医疗技术人员宁愿到大医院做临时工或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回乡回村搞医疗服务。

五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能力薄弱。各县区新农合工作全面展开后,工作量较大,工作人员明显不够,基层经办机构设备短缺,管理手段落后。市级未设专门管理机构,现由市卫生局基层处兼管。部分区没有机构编制,办公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缺乏专业管理人员,难以适应新农合的工作需要。

三、对新农合工作的几点建议

全面推进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解决农村缺医少药和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对农民多予少取的重要举措。为了确保新农合健康、有序、稳妥地开展下去,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切实使新农合深入人心。要充分发挥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用,因势利导,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宣传新农合,制造声势,营造氛围,使这一民生政策家喻户晓,确实让农民了解新农合的社会性、优越性、长期性,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医疗合作互助共济理念,让农民了解和掌握具体政策和实施方法,进一步提高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二)要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新农合管理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经费补助标准及公共卫生投入标准,解决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问题。要加强新农合管理机构建设,解决市和部分区没有机构编制问题,改善办公条件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开发更新新农合工作软件,实现全程电脑自动化管理,全市各县(区)实行微机联网,网上查询,网上审核,提高办事效率。

(三)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完善资金监管制度。应建立财政部门参与、农民个人资金收缴和专户管理的长效机制。医疗补偿资金做到收支分离,管用分离,封闭运行。要将新农合各级财政补偿款及配套经费和各级医疗机构工作经费的拨付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筹资、管理、监管机制,加强医疗机构的监管和费用控制,把有限的钱用到刀刃上。要加强审计监督,千方百计降低新农合运行成本,确实减轻农民医疗负担。

(四)要加强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要制定和鼓励优秀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有关政策,提高现有医务人员的业务技能。要加强市、县、乡村卫生机构纵向业务合作,不断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技能和水平,努力做到让农民小病不出村,住院不出乡,大病不出县,从而减少农民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五)要引入保险机制,促进新农合健康持续发展。当前,深化农村医疗制度改革,大病救助要引入保险机制,建立起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医疗保障制度。把解决农民因病致贫问题作为重点,通过多种合作形式,民办公助,互相共济,建立起满足农民群众基本医疗保健需求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并逐步向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过渡。实行新农合,既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明确发展目标,不断规范操作,使新农合的发展步入健康有序的运转轨道。

 

                                                                编辑:白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