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要敢于批评
任研宣
批评,是直言相劝,是止人于失,当然是诤友。 如今,我们的政府在容纳“批评”时,已经愈发从容与淡定。从信息堵塞到政务透明,从自我鉴定到民意测评,从组织任命到社会公选,从部门起草到开门立法,从行业决断到听政决策……这些进步,哪一项能离得开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然而,也有代表,要么缺乏胆量和勇气,不敢讲真话,畏惧道实情;要么缺乏学识和热情,议政不到点子上;要么满口正确的废话……就是不说逆耳忠言。 批评之缺位,毫无疑问逃脱不掉私利至上的主观动机。怕差距?怕反对?怕监督?在一些代表的观念中,往往是“批评了就是不支持,支持就不该用力批评”的思想占上风。“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若是人大代表竟说“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言论,多是歌功颂德、赞誉有加的举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前进动力在哪里? 一些问题和矛盾,我们有所察觉,但认识不深,批评就是真知灼见;有的还没看到,批评就是猛醒良剂;有的解决遇到阻力,批评就是择机再发。 刚直不阿勇于批评是胆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大代表的批评不是代表某个人随意批评,也不是针对某个人有意见,而是受人民嘱托,对“一府两院”工作进行依法监督。有代表直言:“代表的生命力在于敢进诤言。”只要维护民利,分忧解愁;只要深入调研,有的放矢;只要实事求是,直面症结……至此,才能对得起人民选举,负得起人民重托,经得起历史验证。 虚怀若谷倾听批评是襟怀。自动自觉接受批评,不仅仅是制度设计和优良传统,更是执政谋略和政治清醒。王岐山同志说过,“网上的舆论,包括骂声我们都要听。”只有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各方监督,时刻将自己置于党纪国法的约束下,才能行得正、站得稳、走得远。没有任何人民希望自己国家落后或者停滞不前,粉饰与遮掩只能终致不可逆转的自取其辱,所有历史无不使然。 真心实意善待批评是大智慧。古人有明理:“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何况,不论多么睿智之人,难免于视角限度,轻忽缺失或错憾。因此,批评可能令人生厌与不快,却是难能可贵的成长财富。“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也在此理。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阐述:“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的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从谏如流,从善如流,从众如流,或许无需太多深奥智慧,紧要的是对人民忠诚的心和求真务实的态度。
编辑:白武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