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代表的一言一行
———记市人大代表杨发礼
他是一名企业家,还是一名尽职尽责的少数民族人大代表。作为一名代表,他关注民生、恪尽职守,积极为民代言,忠诚履行人民赋予代表的权力。作为一名企业家,他在致力发展的同时,把代表职责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尽力帮扶弱势群体,关爱群众,走出了“干事创业,为民履职”的闪光足迹,他就是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市十四届人大代表——杨发礼。 热爱人民、服务人民,是一名人大代表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2008年,杨发礼当选为市十四届人大代表,他感到作为一名少数民族能选为人大代表,这是人民群众对他的信任。同时,又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他常说:“我是一名少数民族的人大代表,必须认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成为一座桥梁,把党和政府与少数民族群众连接起来。”当选代表三年来,他积极参加人大组织的各项培训学习、会议和代表活动,始终与选民保持密切联系,时时处处想着群众,牢固树立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坚定信念和价值追求,始终做到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由于他是少数民族的人大代表,与少数民族群众风俗相近、语言相通、情感相融,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群众十分信服,他不辞劳苦向少数民族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授致富信息和技术,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他扶贫济困,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每逢穆斯林重大节日,他主动提供资金,帮助修缮溪湖清真寺,每年都拿出部分资金帮助特困穆斯林家庭,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传递着党的温暖,使少数民族群众的心与党贴得更近,连得更紧。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杨发礼深知作为一名人大表,不了解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是做不好代表工作的,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把学习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平时他认真学习人大基本制度及代表履职的相关法律法规,掌握人大的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熟悉人大理论,明确人大的地位、性质和作用,坚持学习党的理论,努力打好理论功底,用科学的辩证的理论武装头脑,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提出正确的、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坚持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并善于提出有独立思考、独到见解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全面行使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保证审议和决定重大事项的质量。通过读书、看报、上网、收听、收看新闻等形式了解政策信息及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新成果。他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当前社会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查找问题成因及背后的体制机制因素,力求在解决问题上有新想法、新思路。通过学习和思考,他依法履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群众意识、服务意识、代表意识、监督意识增强了,为履行好代表职责打下良好基础。 为了充分掌握民情,广泛集中民智,准确反映民意,使提交的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他坚持做到“四个勤”:勤于动脑、勤于动腿、勤于动耳、勤于动手。每次参加人代会前,他都要把平时调研、视察和深入社区征询群众意见时收集掌握的各种资料、信息进行认真思考、梳理归纳、分门别类、去虚留实,有针对性地做好审议和建言的准备,力求提出的建议更有价值,会中,深入思考,积极发言,认真提交建议意见;会后,及时向群众传达大会精神,把自己的理解和领会一同落实到具体实践中。他心里装着人民,倾情奉献社会,与群众打成一片,携手发展地域经济,维护民族团结。他在走访回族群众中得知,新建设的清真寺与本溪殡仪馆距离近,没有隔离墙,殡仪馆焚烧炉影响清真寺信教群众的宗教活动这一情况,他想回族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在清真寺与本溪殡仪馆建设隔离墙,避免产生民族纠纷的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很快在清真寺与本溪殡仪馆之间建设了隔离墙,《本溪日报》还以人大代表提建议,维护民族同胞情进行了报道,使这一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几年来,他先后提出了关于加快新城区经济建设步伐、加强老城区改造与治理、加大对少数民族青少年教育培养力度、加强对清真寺市场管理,关于成立本溪回族敬老院等有分量的议案和建议20余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并被采纳落实,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张乃雨)
编辑:白武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