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老家的红灯笼
春节期间,走在山城大道上,车来人往,人们进超市,转商摊,提着、兜着刚办置的年货,看上去行色匆匆,却与往年一样,急着、盼着过大年。今年春节对我来说,更有一份喜庆,更有一份温馨。因为,从来没到过城里的母亲,从老家沂蒙山来到我们家过年,这让我多年的想念之情渐渐的淡去。陪家人过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幸福的事,今年我算是陪母亲好好的过了一个红红火火和谐快乐的年,且不说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睦睦,就说今年我陪母亲到姚家新区看冰灯,那各式各样的冰灯和挂在路灯杆上的串串大红灯笼,不停地吸引着我们的视线,由近而远的在新区的道路两旁飘挂起来,晚风里微微摇摆,望去如两条巨龙舞动着年的红火,为这山城平白增添了一份喜庆。看着串串的大红灯笼,母亲对我说:“孩子还记得咱家的红灯笼吗?”母亲的一句话,把我的思索拉回到了老家的那个小山村,也让我想起了老家的红灯笼。 年年岁岁人增寿,岁岁年年景添彩,老家的灯笼也是要挂的,虽然不会如此的气魄、如此的张扬,却一样装扮着山村红火的年味。不知道从哪个年代起,我们的那个不算大的村子就很流行挂红灯笼,从除夕夜开始,家家院子里准会高高地竖起一根木杆,顶端挂上大红的灯笼,有用柳条扎、红纸糊的,也有赶到城里现买的红纱灯;仿古的、时髦的,样式不一,却一样红得可爱、可喜。从除夕一直到正月十五,灯才能熄灭。用母亲的话说:“挂上红灯笼,图的是吉利、图的是盼头,图致富、图嫁娶,盼添丁、盼和睦”。总之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让老家过年的每个夜晚,都是大红的灯笼高高挂,在那鞭炮声声的夜空里星星点点,红得令人赞叹、红得令人联想翩翩。如果赶得上唱大戏,村子里的大人小孩全部集聚到场院里,红的装扮、红的香火,以及紧锣急鼓的戏曲唱腔,与高挂的红灯笼相映衬,热闹就传遍了村子里的巷巷道道。 过年,这几千年的传统至今毫不保留的流行着,与年一样流行的还有那延续了多少个春秋的红。城里时兴送红包,乡里的人富裕了就一个劲地收红包,除非赶上特别要紧的事求着城里人,否则那个红包不会轻易出手。最热闹的还算是大正月里,村子上有挂红灯笼办喜事的,乡亲们会自发赶去帮忙,热热闹闹、顺顺利利地办喜事,等喜事办完了,于是酒醉了一村子,炮仗的红纸撒了一庄子,红的喜庆、红的热闹。 在老家,写春联绝对是个重要事,无论贫富,过年总要买上一两张红纸,请来村子上的秀才,公公正正地写上“天增岁月人增寿,门迎百福户迎春”之类的楹联,在大年三十的下午打扫庭院、水酒门道后,贴在家里的每道门上,再点响一挂鞭炮,年就开始了。当然,大人们这时会交代家里的小辈,千万别忘了挂灯笼。每每看到挂在城里商店、饭庄等场合的红灯笼,总会想起老家夜晚热闹的场面和那些高升到半空的大红灯笼们。(张乃雨)
编辑:白武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