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西兰畜牧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考察组
2012年9月18日至9月28日,以本溪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琪为团长的本溪畜牧业考察团访问了澳大利亚赫本市、新西兰豪拉基市,同当地政府官员进行了交流,重点了解畜牧业的发展情况。通过考察,对澳、新两国畜牧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及相关生产体系状况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对畜牧业发展途径和先进的生产与管理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澳、新两国畜牧业发展概况 澳大利亚国土面积为768.23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230万人,80%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城市。全境地势低平,草场辽阔,以养羊、养牛为主的畜牧业非常发达,在农业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澳农牧业用地4.9亿公顷,其中牧业用地占55%。畜牧业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常年养羊1.7亿只,年产羊毛10亿公斤,占世界羊毛总产量的1/3以上;养牛2620多万头,其中肉牛2340万头,奶牛约280万头,年产牛肉204万吨、牛奶1140万吨。 新西兰国土面积为26.81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410万人。农业用地1564.03万公顷,其中畜牧业用地1152.91万公顷、耕地75.94万公顷。新西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畜牧业国家之一,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左右,从事畜牧业的人口约占农业人口的80%,是世界上按人口平均养羊、养牛最多的国家。新西兰各类牲畜存栏数量:奶牛516.16万头,肉牛449.47万头,奶牛和肉牛合计965.63万头;绵羊3954.56万只,山羊15.31万只,绵羊和山羊合计3969.87万只;鹿164.39万头,马7.59万匹。新西兰的大部分工业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料,农牧业产值约占国民收入的3/4,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料的商品出口值占总出口值的近一半。 二、澳、新两国畜牧业经济特点 澳、新两国畜牧业经济发展情况很相似,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畜牧业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二是两国以牛羊等草食家畜养殖为主,产值均占畜牧业产值的90 %以上;三是草食家畜饲养方式靠放牧。羊群、牛群昼夜都在栅栏内自由活动,不需人看管,可以节省大量劳动力,生产成本低,而且畜产品的品质好;四是实行畜牧业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劳动生产率高。澳、新两国所饲养的牲畜已全部良种化,并按各地自然条件饲养不同畜种,实行区域化、专业生产。大部分的牧场以经营某一产品为主。机械化代替了笨重的体力劳动,新西兰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肉0.92万公斤,奶5.2万公斤,高于世界上所有的畜牧业发达国家。 三、澳、新两国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大力建立低成本、高产出的人工草场。澳、新两国草地建设始于19世纪初或中叶,国家无偿投资建设水、电、路基础工程;家庭牧场自营部分的建设向国家贷款。全澳牧场约6.7万多个,牧草施行喷灌,每隔3至4年施1次化肥。两国严格实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定时施肥。目前,新西兰平均每公顷人工草场生产肉类76公斤、奶438公斤、羊毛45公斤左右,生产效率非常高。 (二)规模饲养,集约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澳、新两国畜牧业发展总趋势是:牧场数量减少,饲养规模扩大,单产水平提高,畜产品总产量稳定增长。实现规模化养殖以后,由于所需的劳动力减少,加之拥有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以及现代化机械设备,单产水平明显提升。1960年澳大利亚奶牛单产2 吨,到近年增加到5吨。新西兰以家庭农牧场为主,牧场经营规模虽比澳大利亚小,但经营方式比较集约化。新西兰饲养牛、羊的农场平均规模为538公顷。养牛和养羊农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占总数的43%的大农场拥有全国66%的牲畜, 而其余57%的农场只占有33%的牲畜。 (三)注重牲畜品种与牧草品种的改良。澳、新两国通过多年的选育和不断的引进欧美优良品种,目前饲养的牛、羊全部是良种。新西兰的纯种马是世界上最优良的品种之一,新西兰良种马的年出口额,现己超过1 亿纽元。这些优良的家畜品种为澳、新两国生产、出口品质优良、数量众多的羊毛、牛羊肉、奶制品等畜产品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澳、新两国还注重高产优质牧草品种的选育工作,主要品种有三叶草、苜蓿和黑麦草等。两国已普遍采用先进的生物基因工程技术进行牧草(饲料作物)的育种工作;采用先进实验方法,研究草地牧业低成本、高产出的最佳模式。 (四)建立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澳、新两国都有完善的畜牧业服务体系。牧场主如需药物、草籽、机械等生产资料,只要打一个电话,有关厂家或销售商就会送到。澳大利亚全国有1.5万人的流动剪毛工,打个电话剪毛工就来剪羊毛,剪毛由专门定级工人按粗细、长短、软硬、光泽度分级分类,每包印上等级、重量,交澳大利亚羊毛局统一组织出口。 (五)重视科技进步,教育、科研和推广紧密结合。澳、新两国的牧业高等教育主要由国内一流的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和梅西大学、林肯大学承担,这4所大学设有草原、畜牧、兽医等专业和各种学位课程。澳、新两国十分重视农牧民的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目前,在澳大利亚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31%。 澳、新两国的农牧业执法工作非常到位,对保护自然环境和有序利用自然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当疯牛病、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肆虐全球时,唯有大洋洲保持了一块净土。 四、启示与建议 澳、新两国发展畜牧业尤其是草地畜牧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提高对畜牧业重要地位的认识。发展畜牧业既有利于农业的良性循环,丰富城乡人民的“菜篮子”,又有利于加工业和出口贸易的发展。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都在60%以上,而我国仅有35%以上。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对畜牧业地位、作用的认识,加快畜牧业的发展,尽快提高其在农业中的比重。 二是加强畜牧业的发展质量。中国畜牧业在数量上已经远远大于其他国家,但发展畜牧业只重视产量上的提高,质量一直不高,产出的畜产品往往都是低端消费。澳、新两国的经验启示我们应确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畜牧业发展方式,通过资源来确定载畜量,不能盲目追求数量。不控制数量,会使畜牧业走向无序,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资源。政府部门应该站在战略高度统筹畜牧业发展,提高畜牧业准入门槛,同时兼顾农村散养户利益。使畜产品质量提高,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政府扶持政策要持久。澳、新两国发展畜牧业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策。新西兰政府把畜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后,扶持其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持续近30年之久,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该产业已健康发展成为支柱产业才陆续取消或终止。从新西兰经验得知,畜牧业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要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完善培育畜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和激励扶持政策,并使之长期稳定执行。 四是坚持科技兴牧。澳、新两国畜牧业的科技水平较高,这是其在世界保持领先地位的要诀之一。这启示我们要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的科技水平,要在畜种改良、先进饲养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治等方面狠下功夫,提高饲料报酬、出肉率、出栏率,尤其是要对畜禽品种改良采取扶持政策。 五是加强协会组织建设。应鼓励农村大户或经纪人组建行业协会,本着“自愿参加、自行管理、定期选举、按章办事、集体决策、市场机制、企业运作”的原则,依托协会组织进行畜产品销售,靠优质服务赢得生存和发展。使协会逐渐成为政府服务养殖户的桥梁。 六是加大畜牧业龙头企业培育。加大畜牧业龙头企业建设力度,推进产业化经营。在具体模式上要走一条“公司(加工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路子,大力培育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名牌优势强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和贸易组织,建议有关部门完善培育发展畜产品龙头企业的具体措施和相关激励扶持政策,通过提高产业化水平,加快我市畜牧产业化步伐。 七是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澳、新两国的生态环境在当今世界属于一流,这对畜牧业的发展非常有利。造就一个蓝天碧水、资源合理配置、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不仅对畜牧业,而且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促进畜牧业和农业及农村经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编辑:白武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