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金融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了解全市金融运行情况,推动全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最近,市人大财经委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荣凤成带领下,深入到本溪银监分局、工行本溪市分行、中行本溪市分行等七家金融机构,对全市金融运行、金融监管及金融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等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就如何进一步做好金融工作、发挥金融职能作用,支持和促进本溪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一、全市金融运行的基本情况 2011年以来,全市各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金融政策,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有效应对经济增长放缓、信贷管控严格、流动性趋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稳步推进金融改革,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不断强化信贷投放手段和力度,经营水平逐步提高,全市存贷款规模稳步增长。截止2011年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59.69亿元,比年初增加121.56亿元,增长16.47%;各项贷款余额660.22亿元,比年初增加59.87亿元,增长9.97%;不良贷款比率2.03%,比年初下降0.1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5.2亿元,同比增加1.9亿元。 2011年全市金融运行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立足全市经济发展重点,不断加大信贷投放。2011年,全市各金融机构立足本溪实际,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发展目标,积极促进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在全力支持“两钢集团”生产发展以及“两钢集团”的上下游客户群体的同时,加大了对“三大产业集群”、县域经济、城市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技改项目的信贷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优化信贷结构,逐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全市金融机构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着力加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民生工程以及“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一是压缩中间业务,腾出规模向实体经济投放。二是各金融机构加大了与工商联、高新区管委会和县区政府的联系,通过召开推介会、银企对接会的方式,推出“小企业迅捷贷”等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为中小企业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 (三)强化业务创新,信贷支持手段灵活多样。全市金融机构围绕实体经济合理需求,积极创新信贷服务产品和措施,拓展新的融资渠道。市中行加强与海外分行合作,为本钢办理贸易项下人民币协议贷款57亿元;市中行和建行联合为本钢发行24亿元中期票据,利用新型债务融资工具,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全年各金融机构累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89.5亿元,累计办理信用证30.3亿美元。此外,各金融机构还通过开办“速贷通”、“企业联保联贷”、融资租赁、国内保理等多种信贷业务方式,加大对基础设施、中小企业、经济适用房、个人消费等领域的信贷投放,满足经济发展多元化的信贷需求。 (四)完善了多元化的金融体系,融资空间得到扩大。2011年,浦发银行、盛京银行两家股份制银行陆续在我市挂牌开业。交通银行本溪分行的筹建申请已获证监会批准,将于年内挂牌营业。新增县域金融机构三家,其中邮政储蓄银行2家,中国银行县域支行1家。此外,我市的小额贷款公司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截止到2011年末,全市共有小额贷款公司26家,注册资本金共计8.2亿元,贷款余额5.6亿元,发放贷款293笔,2011年实现净利润2174万元。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金融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融资空间得到了扩大,金融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二、当前金融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市金融业发展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金融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 (一)贷款结构不尽合理,信贷投放过度集中。当前我市各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过于集中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大多数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都集中投放在以“两钢”为主的冶金制造业,个别银行甚至超过90%以上的贷款投向“两钢”。以去年为例,截止去年末,全市各类冶金制造业贷款余额341.28亿元,比年初增加35亿元,占全部贷款增量的60%。 (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还仍然存在。虽然目前各金融机构单独增设了对中小企业贷款管理的部门,但中小企业贷款仍比较困难。其主要原因是: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门槛较高、审批环节较多、手续较繁琐。中小企业的有效抵押资产不足,银行信用等级不高。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贷款抵押评估、登记、担保收费过高,存在多头收费、重复收费现象。 (三)银政企信息对接机制仍不顺畅。关于银企信息交流不顺畅的问题,仍然集中体现在中小企业上。虽然各金融机构不断壮大信贷人员队伍,但相对众多类型不一,需求品种多样的中小企业而言,银企信息不对称仍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问题。由政府搭建的信息交流平台还缺乏银企对接的长效性、权威性、广泛性。中小企业没有很好的与银行建立授信关系,冷手抓热馒头,势必影响企业的贷款。 (四)金融运行环境仍需优化。一些政府部门缺乏主动为金融机构服务的意识,在支持金融业发展上一些政策落实的还不到位。个别县区评估管理部门对企业贷款项目评估收费过高,遏制了企业的贷款需求。在涉及除雪、绿化、卫生、社会保险缴纳等方面管理机制还不健全,个别还存在乱收费或者高收费、成天要小钱现象。少数企业和个人信用观念淡薄,拖欠、赖帐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恶意逃废金融债务。 (五)土地难以落实有效抵押的问题。在企业其他抵押、质押物不足的情况下,以土地作为抵押是企业融资的一种主要方式。但在实际融资活动中,一些企业的土地使用手续不完备,难以用土地作为抵押,制约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还有一些企业由于受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限制,在已经享受土地优惠政策之后,规定其土地不得作为抵押物,也限制的了银行对这部分企业的信贷投放。 三、加强金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市政府及政府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对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切实关心和支持金融工作,营造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对金融工作的支持力度,促进金融业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对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制定和完善切实有效的支持措施,促进全市金融业快速发展。一是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协调和帮扶力度。在涉及网点建设、营业场所设置、消防、人员管理、社会保险缴纳等方面,政府和各部门要积极提供便利条件,切实帮助解决金融机构在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二是要建立和推行奖励政策。对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创新金融服务、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等作出突出贡献的机构给予适当的奖励。三是要制定相应的税费优惠政策。对处于发展初期或在发展中遇到较大困难的金融机构,通过落实优惠政策减轻其负担,帮助和推动金融机构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各金融机构要在认真落实国家各项金融政策的同时,根据金融政策的变化,认真研究本溪经济发展中的新趋势、新情况,树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融资贷款方式,全力破解我市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紧张问题。要紧紧围绕市委、政府的项目牵动战略,用足用好用活信贷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行的授信额度,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扩大信贷规模,做大信贷总量,加快推进“三都五城”建设和县区经济发展。 (三)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全力支持冶金支柱产业及药都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市各金融机构要合理配置信贷资源,优化信贷结构,确保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信贷投入。一是要全力保证本钢等冶金支柱产业的融资需求,加大对本钢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的信贷投入,多方筹措资金,以保证本钢三冷轧高强钢项目的资金需要。二是要创造性地为中国药都发展注入信贷资金,认真研究并妥善解决好药都企业贷款抵押的相关问题,积极探索符合药都实际的融资方式,促进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三是要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加大中长期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的投放力度,积极推进沈溪新城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四)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制定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金融政策,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一是要创新信贷产品,立足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大力发展供应链融资,积极开展存货、仓单、订单、联保贷款,以及专利权、股权、应收帐款质押等信贷品种,有针对性地开发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信贷产品。二是要创新信贷服务方式,合理调整或下放分支机构信贷审批权限,开辟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绿色通道”,简化贷款审批发放程序,提高信贷服务质量和效率。三是要完善信用担保机制,适当降低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的合作门槛,进一步放宽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 (五)进一步完善银政企对接机制,积极搭建融资平台。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各金融机构、各县区积极配合的联动机制,不断创新对接方式,积极实施综合性对接、专项性对接、产业园区对接。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把各级政府确定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信息推介和传递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要不断完善经常性银企信息储备制度,将企业和产业项目储备、资金和信贷需求纳入管理系统,有针对性的提供信贷支持。各企业要增强金融信贷意识,了解各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和投放方向,选择好适合本企业发展方向的金融机构,积极争取与银行建立授信关系。 (六)进一步优化金融运行环境,促进经济金融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各级政府部门要把优化金融运行环境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促进经济金融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一是要认真研究制定并完善落实扶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要规范贷款抵押的评估、登记、公证等收费行为,降低收费标准,避免多头收费、重复收费。三是要进一步完善企业与个人诚信体系,逐步扩大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采集,形成覆盖全市的社会信用体系。四是要综合应用司法、行政、经济、舆论等多种手段,清理拖欠的金融债务,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增强全社会的金融意识。五是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依法制止和纠正金融运行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金融秩序,促进我市金融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史振波 )
编辑:白武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