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 居民消费谱新篇
——本溪市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全面提高 1978年以前,在有限的收入水平下,人们的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同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消费品短缺现象非常严重,凭票购买商品是当时普遍的消费方式,大到缝纫机、自行车等耐用消费品,小到肥皂、火柴等日用品都要凭票购买。居民的消费水平很低,消费结构单一,居民生活一直在贫困和温饱线上徘徊。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市场商品极为丰富,票证早巳退出了历史舞,商品交易实现了由“计划调控”到“市场调节”的转变。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也为人们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消费结构日趋升级,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 随着我市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新的消费理念逐步形成,消费领域不断拓宽。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服务消费转变。人们的消费热点正在从一般家庭消费向医疗保、交通通信、文化教育、旅游和住房等方面延伸,消费结构从温饱型转向享受型和发展型。30年来,我市居民用于吃、穿、用支出的比重逐年降低,而服务性消费比重逐步增大,居民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美容保健、旅游健身、休闲娱乐、在外餐饮、家政服务等现代服务消费方式已成为城镇居民消费的时尚,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用于吃穿用三项的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8.9%,比1985年下降了24.7个百分点。而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2331元,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已达到27.6%,比1985年的16.2%上升11.4个百分点,说明城镇居民家庭服务社会化趋势明显,居民消费质量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吃穿用三项基本生活支出比重的下降及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的上升,恰好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轨迹,消费的升级让我们的生活愈加丰富多彩。 二、食品消费由“主食型”向营养丰富的“副食型”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水平显著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食品消费由吃饱向吃好、由量的需求向质的提高转变。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3549元,比1985年的377元增长了8.4倍。在食品消费水平提高的前提下,食品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粮食及鲜菜消费量下降。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粮食84.2千克,人均购买鲜菜112.3千克,分别比1985年下降32.2%和42.1%。过去那种一到秋冬季节就要排队买白菜、大葱的场景已成历史。二是主要副食品消费量增加。2007年我市居民人均购买植物油、猪牛羊肉、家禽、鲜蛋、鱼、鲜瓜果、鲜奶等副食品的消费量分别为10.4千克、21.5千克、5.3千克、14.9千克、10.6千克、66.3千克和l2.3千克,分别比1985年增长146.9%、15.5%、313.3%、46.9%、62.4%、164.1%和340.5%。三是饮食消费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观念明显转变,由传统的饮食家庭化开始向饮食社会化方向转变,并已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城镇居民在外用餐支出明显增加。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在外用餐支出占全部食品消费比重已达21.1%,人均在外饮食消费达到753元,比1985年增长79.5倍。 三、衣着消费从灰黄蓝向个性化和时尚化转变 改革开放30年来,城镇居民的衣着需求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人们从穿着式样色彩单 一逐步向穿出个性与时尚方向转变;从“穿暖”向“穿美”转变;从“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转变;从“请裁缝做衣”到“去商场购衣”转变。人们的穿着更注重服装的质地、款式和色彩的搭配,色彩单一的服装被新颖美观的时装代替,服装的名牌化、时装化和个性化成为人们的一种追求,成衣化倾向也成为衣着消费的主流。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1059元,是1985年的7.4倍。其中人均服装支出681元,比1985年增长11.1倍;人均鞋类支出295元,比1985年增长11.8倍。与此相反,衣着材料的支出则比1985年下降46.8%。 四、用品由“老四件”向“新四件”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生活变化最显著的体现就是耐用消费品的不断升级。三十 年中,耐用消费品市场从萌芽期到发展期,很快进入饱和期,科技的快速发展,又拉动了耐用消费品的不断推陈出新,推动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不断更新换代。反映在居民家庭耐用品购买上,由八十年代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等“老四件”发展到九十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等的“新四件”,随后科技含量更高的家电产品又逐步取代了“新四件”。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摄像机6.7架、空调器4.3台、微波炉42.3台、淋浴热水器35.7台、家用电脑30.3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达每百户21.3台。近几年,家用汽车开始进入居民家庭,2007年本溪市个人拥有载客汽车达17237辆。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通讯行业的迅猛发展, 手机如雨后春笋般涌人寻常百姓家庭,到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 电话已达156部,一人多机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 五、交通、通讯由“骑车”向“打车”,由“固定”向“移动”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缓慢,自行车是当时人们高档的交通工具,家庭电话曾是居民家庭的奢侈品。改革开放以后,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短缺”现象逐步消除,政府加大了对城市交通和通讯建设的投资,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发展,交通通讯日趋现代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出行使用的交通工具,也从最初的公共汽车、火车,发展到人们广为接受的出租车和飞机。而居民的通信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电报、信函到电话、手机和网络。家庭拥有一部固定电话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购买手机也不再是富人的特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移动电话具有的功能越来越完善,更换小巧、新颖、功能齐全的手机也成为时尚人士的首选。据统计,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交通费支出达3l1元,比1985年增长43倍;人均通信支出为362.6元,比1985年增长517倍。 六、教育投资理念不断增强,文化娱乐消费由“单调”向“多彩”转变 随着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家庭的教育投资理念也不断增强,“知识改变命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居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择校、补课、家教、才艺培养等名目繁多。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使更多的成年人工作之余不断充电,居民的教育支出大幅增长。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教育费支出为609元,比1985年增长了54.2倍,平均每年递增20.0%。远远高出了消费支出的增长幅度。与此同时,人们开始不断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文娱类消费日益受到居民的青睐。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已从过去简单的“在家看电视,出门看电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茶楼、酒吧、咖啡屋、KTV量贩、度假村等多种休闲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人们的闲暇生活更加丰富。 七、住房从当初的“蜗居”走向了今日的“广厦” 住房条件是居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水 平。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部分居民家庭已经从当初的“蜗居”走向了今日的“广厦”。调查资料显示:1978年我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仅为3.2平方米,到2007末已达17.7平方米,增长了4.5倍。同时,居住环境也大为改善,一座座错落有致、配套设施齐全、景致靓丽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近年市政府又千方百计筹集资金重点加强了对老城区、采煤沉陷区和棚户区的治理和改造,圆了普通百姓的“住楼房梦”。棚户区居民陆续搬离了几代人居住过的低矮潮湿的平房,住进了宽敞明亮、设施齐备的新楼房。调查显示,我市城镇居民家庭居住单元楼房的比重达96.0%,其中居住两居室以上的住户占68.0%。 |